对国家主席二0二五年新年贺词的感想
国家主席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内容充实、情感真挚、给人印象颇深,也很振奋人心。本人听了之后也是感慨颇多,在此与朋友们分享。
一、贺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挑战时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贺词中蕴含着“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总书记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一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国智慧,以及“讲信修睦”的交往之道等,均是对“人民至上”思想的传承与弘扬。总书记时刻挂念民众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体现了一股浓浓的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之情。关心人民就是要关心人民的幸福,幸福生活的内涵虽然是多维的,而物质层面的满足是最基本的。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温饱、住房、医疗、教育等,并提升生活质量,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缺乏这些基本保障,幸福生活就无从谈起,幸福感自然也无法建立。中国五千年文化将“行天道”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其实质是顺应“天道”意志,实现“天道”期许。今天,“天道”希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希望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总书记将这一理想明确提出,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进。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承担着践行“天道”、为人民服务的历史重任,必须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才能最终实现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贺词凸显了在面对不确定性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与充足信心的重要性。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交通运输及其他各行各业均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时代的特征十分鲜明:技术环境的快速变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政治与经济的不稳定、信息的泛滥与真假难辨、心理和社会的焦虑感以及复杂性和系统性问题层出不穷等,这些都加剧了我们面临的挑战。这些特征表明,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变革与不稳定的时代,迫切需要拥有更加灵活、开放和适应力强的思维模式,才能有效应对和驾驭这些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持续修身养性,强化定力。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我们的洞察力和应对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不断强化自身能力素质,不仅是生存之基,更是我们在这个不确定性时代中立足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变革的浪潮中稳步前行,迎接每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
贺词寄予了对每个人追求梦想、实现愿景的期望与祝福。“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首先必须确立理想和目标。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当机立断,引领前行,而有的人难以跟上发展步伐,举步维艰呢?又为何众多职场人士缺乏激情和主动性,许多年轻人在工作中找不到真正的乐趣与热情,甚至对未来感到迷茫?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或是信念不够坚定,未能找到内心真正的驱动力。梦想可能会非常遥远,实现愿望也可能非常艰辛,这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然而只要坚持追求,就一定能够圆满实现。“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确实如此,人生需要有这份主人翁的姿态,需要这样的激情,去追求、去创造、去付出,让努力与坚持驱散迷雾,照亮生命。
二、从个人价值实现中找到幸福的密码
追求物质层面的幸福是短暂的,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才是持久的幸福。在当今社会,尽管衣食住行等已经得到普遍改善,许多人依然感到不幸福。原因在于,精神层面的满足才是幸福的核心,是持久幸福的源泉。精神的富足体现在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家庭的关爱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获得等方面。这些看不见的内在力量,能够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和成就感。与物质回报相比,精神上的价值实现更能带来深刻的幸福感。“被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源泉,而这种“被需求”不仅包括被社会所需,还包括被他人所需。正如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这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也赋予了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一种被需求的幸福感。因此,我们应树立服务他人的人生观,在服务奉献、学习新知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享受人生的真正幸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交流理想与目标,分享彼此的梦想和追求,是人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光。当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时,那份由衷的满足感和愉悦,也是一种深切的幸福。当我们的付出取得了新的成绩,并获得他人的认可与赞赏时,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也让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汲取力量与智慧、充实内心的宝贵法宝。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的《诗经》歌谣、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的纵横方略、秦汉时期的书文史赋,以及唐宋元明的诗词曲赋,都蕴含着中国古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生活的大智慧。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学习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践哲学,是生命哲学,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系统、丰富的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提升了我们的处世智慧,帮助我们更加明确自身定位,充实和丰富内心。
在服务与成就中构建和谐的家庭与社会工作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提到“敬养父母”是第一责任,而“对工作岗位竭忠效力”则紧随其后,位居第二。个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通过完善自我,提升能力,并在家庭及家族内构建积极、和谐、正能量的成员关系,要为家庭和家族服务好,担当起家庭责任,尽到亲情与责任,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齐家。其次,人本身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而这需要秉持一份对社会责任感,对工作的敬重感与全情投入,通过对工作责任的圆满完成及对社会的贡献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此外,还需要尊崇每个人的性格与特长,在团队协作中成就他人,成就自己,彰显团队的力量。成语“管鲍之交”向我们展示了春秋时期的一段珍贵的友谊,管仲本曾射杀齐桓公,而作为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却向齐桓公极力推荐管仲为相,让齐桓公冰释前嫌,自己则让位甘当“配角”,使得管仲得以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这正是《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经典案例。
找到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的平衡。除外部的激励因素(外驱动力)外,内驱动力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外驱动力如金钱、荣誉和职位等,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激励人们行动,但它们的效果通常较为短暂。相比之下,内驱动力更具持久性,它源于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而非外界的奖惩和认可。真正能够推动我们长期前进的,是内心深处对工作和人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追求卓越的热情。内驱动力激发了人们的潜能,赋予我们行动的动力,促使我们发现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价值与意义。
三、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明确了自己应达到的目标,行为的方向便会有定向,内心也能因此安定;目标明确后,情绪状态自然能归于平静,心灵清明;当情绪平静,精神也能安定,感受到内心的安宁;精神安定后,便能深入思考,思虑周全,最终获得所追求的成果。
王阳明曾说:“人生艰难处,便是修心时”。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将每一次困难、挫折,视为磨炼自己意志和灵魂的机会,就能不断蓄积自身能量,培养内在力量。
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多喜乐,获得内心的安宁。秉持一颗“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的决心,还要“多喜乐、长安宁”,享受人生真正的幸福。“多喜乐”就是要享受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满足,体味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关爱、朋友间的理解与支持,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包容,享受这份情感、享受这份愉悦;“长安宁”就是要在快节奏和高压的生活环境中,在面对动荡不安的外部世界时找到内心的安宁、平和,找到内心的从容与沉着。
苏东坡在《定风波》中就向我们描绘出这样一种洒脱的生命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就这样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