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将提升党性修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领导干部提出锤炼党性“五个带头”的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定不移将提升党性修养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毫不动摇把这个“终身课题”修好做实。
党性修养也叫党性锻炼,是党员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觉运用党性原则规范自身行为,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党的本质属性在党员身上的内化。在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并明确提出“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带头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五个带头”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筑牢自我革命的基石,争当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表率。
今天,我们聚焦“做到‘五个带头’修好‘终身课题’”这一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展现党员干部的担当与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带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关乎信念、关乎方向、关乎行动。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但我要说,党的创新理论是火红的!它诞生于中国大地最滚烫的实践,扎根于人民群众最深切的期盼,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火炬”,更是破解时代难题的“金钥匙”。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理论创新”刻进了骨子里。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延安窑洞里的“论持久战”,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靠什么跨越百年风雨?靠的就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的智慧。
创新驱动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这句话背后,是无数共产党人用实践写就的答案。比如,党提出“改革开放”,看似简单四个字,实则是一场打破思想枷锁、重构发展逻辑的伟大革命。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是从新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的参天大树。它回答的是“中国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终极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的响亮回答。
有些同志一听到“学理论”,就觉得是“坐而论道”,是“纸上谈兵”。这大错特错!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
看看华为的任正非怎么做的?他说:“华为的‘备胎计划’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理论预判的实践回应。”面对技术封锁,华为用“理论+实践”的硬核创新,硬生生闯出一条生路。这告诉我们:学理论,必须带着问题学、奔着矛盾去。就像总书记说的,“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什么是“实际”?脱贫攻坚中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攻关中的“卡脖子难题”,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这些就是我们的“考场”,党的创新理论就是我们的“答卷指南”。
现在有些同志学习理论,像“赶鸭子上架”,笔记抄得工工整整,心里却“纹丝不动”。这种现象,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党员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学不进去;有的学用脱节,学归学做归做”。同志们,这不是态度问题,而是信仰问题!
金一南教授曾讲过一个故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战士们饿着肚子还能背诵《共产党宣言》。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这些文字里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今天的我们,面对党的创新理论,也要有这种“信仰饥渴”。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
党员干部学理论,不能只当“二传手”,而要当“翻译官”——把理论中的“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
我们经常讲:“文化创新是时代前进的必由之路”。放在这里同样适用:理论传播也需要“创新”。比如,福建的“菌草专家”林占熺,用一株草讲清了“生态治理”的理论;张桂梅校长创建一所女高诠释了“教育公平”的深意。他们身上,闪耀着“理论落地”的光芒。
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理论修养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抬头看路,理论是指南针;低头拉车,实践是试金石。党的创新理论不是写在纸上的“教条”,而是刻在时代脉搏上的“心跳声”。人民日报说:“创新不仅是策略,更是一种精神”。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以“带头学”的自觉、“深入学”的韧劲、“干中学”的智慧,把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动能!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它既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正确实行集中,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又可以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是科学合理而又有效率的制度。从井冈山上的”士兵委员会"到新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我们靠什么跨越激流险滩?靠的就是民主集中制这把“金钥匙”--既点燃民主的星火,又锻造集中的铁律,让全党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而为什么苏共20万党员时能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亡党亡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在民主集中制的兴衰里!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民主集中制融入血脉。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首次将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从此成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列宁曾说:“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像钢铁一样团结,而这种团结只能通过民主集中制实现。”这句话,道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真谛--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线”,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路闯关夺隘的“护身符”。
从延安时期的”三三制“民主政权,到改革开放后“摸着石头过河”的集体决策;从抗击新冠疫情中“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行动,到脱贫攻坚战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上下联动,民主集中制始终是党凝聚力量、破解难题的核心密码。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有些同志把民主和集中对立起来,认为“民主就是七嘴八舌,集中就是一锤定音”。这好比把交响乐拆成独奏和静音,完全误解了制度的精髓!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让党员干部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要正确实行集中,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比如,在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过程中,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群众代表的意见,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科学决策。这样既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又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2012年南海造岛论证,渔民说"要多建避风港",工程师担忧"地质结构不稳定",外交官提醒"国际观瞻要顾及"。最后怎么定夺?总书记一锤定音:“主权属我寸土不让,科学施工步步为营!”
作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要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意识,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最广泛地听取民声、汇聚民意。同时,要正确处理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关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按原则办事、按程序办事,充分发挥党委集体领导作用,涉及“三重一大”等问题,都要提交党委集体研究讨论决定。在研究决定问题的过程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注重听取吸收不同意见,把不同意见统一起来,作出科学决策。落实好个人分工责任制,让班子成员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研究工作时充分发表意见,决策形成后一抓到底。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解决党内矛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却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存在“老好人”思想,怕得罪人,怕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它会导致党内矛盾积累,影响党的团结和战斗力。
“金就砺则利”,民主生活会的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得好不好。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出于公心,秉持公心,才能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越用越好,越用越有效。批评要基于做好工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立场,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剖析问题,敢于动真碰硬,敢于揭短亮丑。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求真求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既不主观武断、捕风捉影,也不护短遮丑、变相表扬。
自我批评要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关键是要敢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党员干部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批评他人时,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同志改正缺点和错误,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把话放到桌面上讲,坚持以理服人、以诚待人,通过真心实意、诚心诚意沟通思想,达到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境地,既保持“红红脸、出出汗”的紧张与严肃,又有“加加油、鼓鼓劲”的宽松与和谐;既使本人受到教育,又使其他同志引以为戒。
中国共产党最高贵的品质,不仅在于始终和人民在一起,还在于始终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做坚强保证,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走偏。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党的纪律和规矩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无论是党章这个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总规矩,还是政治纪律这个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无论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国法,还是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的党内规矩;无论是成文的刚性规矩,还是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自我约束规矩,都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财富,都需要全党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总之,党内规矩是刚性和软性的合集,既包括党纪国法这样的“硬约束”,也包括党的优良传统、工作惯例等未成文的“老理儿”。没有纪律和规矩作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经常看见工地的塔吊。咱们党的纪律就像这钢结构。1927年三湾改编,毛泽东同志带头执行“打土豪款子归公”,自己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灰布衫。炊事班偷留了半斤猪油,结果从党代表到炊事员全做检讨——正是这样的纪律,让散沙般的旧军队脱胎换骨!1949年进北平前,毛主席在西柏坡立下“六不”规矩——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他老人家自己过生日,炊事员偷偷煮了碗面条,结果被严肃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193次提到“纪律”,这是百年大党永葆青春的密码。当年解放军进上海,宁可睡马路也不扰民,如今我们要用新时代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精神守护党纪。记住:领导干部带头守纪律,不是捆住手脚,而是系紧鞋带——因为伟大的征程,永远需要整肃的行装!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考验,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纪律意识淡薄,无视党的纪律和规矩。比如,有的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有的党员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贪污受贿;有的党员干部违反群众纪律,侵害群众利益。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破坏了党的团结统一。
我们要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要认真学习党的纪律和规矩,熟悉各项纪律规定,做到心中有戒。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自觉用纪律和规矩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不碰红线、不触底线。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
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工作中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比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体现了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
同志们,做到“五个带头”,修好“终身课题”,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①【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②【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