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区就业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促进就业协调机制。管理区党委、管委会高度重视就业服务工作,始终坚持把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成立了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制定出台了《xx管理区关于推进就业优先战略的工作方案》、《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绩效评估考核。
(二)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六个到位”要求,我区狠抓了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各乡镇劳动保障站完善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规范和基础台账。并以区就业服务局为中心,构建林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全部实现与省市就业服务网络对接。区内42个行政村均设有劳动保障协理员,负责各村与乡镇及区级就业服务机构的纵向联系,为全村劳动者提供就业创业服务,夯实了基层工作基础。
(三)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转移,着力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开展“春潮行动”,大力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紧缺工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落实培训补贴,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
(四)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全面摸底排查,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帐,努力做到了“三清”,即: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水平清、就业动态清、生活状况清。将“零就业”家庭、“纯农户”高校毕业的就业帮扶和创建创业型乡镇、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把促进“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安置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低保对象、复员军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在林区范围内全面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服务活动,建立了面向城乡劳动者“六位一体”的就业帮扶体制。
(五)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对就业创业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社保补贴等政策认真落实,全面实施稳岗补贴、试用期用工补贴,对自主创业者给予扶持补贴;落实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者场地租赁、项目开办补贴等措施;对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创业奖励补贴;对吸收就业困难人员20人以上的小微型企业发放就业岗位补贴。xx年,全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0万元,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68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13.4万元、职业培训补贴13万元、就业见习补贴13.2万元。直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218人。
二、区内企业发展和用工现状
1、规模企业少,用工主体少,用工规模小。受地理环境等方面制约,林区经济发展缓慢,企业少,劳动用工需求量少。区内用工企业除xx林场外,较大的就是一些民营来料加工企业如石鼓源乡帽子厂,用工也就20来人。其余的小型水电站用工一般都在6至8人左右。
2、用工季节性较明显。林业生产、药材种植、漂流服务用工及由此带来的餐饮、住宿等都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漂流服务产业,开工时间只局限于每年的6月至10月;药材种植只是收获季节量大用工,由于季节性用工,企业均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3、月均薪资水平低。从走访调查情况看,相对于在外就业,区内用工难以实现经常化,临时性、季节性、非全日制较普遍,按日计酬较多,综合月薪不高,一般在2500元左右。
三、区内劳动者就业现状及特点
1、大量劳动力在外地务工。一是大量年轻劳动力通过“亲带亲,邻带邻”的方式,外出务工。二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回林区就业,认为只有到外地去才叫工作,在家乡就业没有外地工作光彩,所以宁愿选择外出闯荡。
2、区内就业者年龄普遍偏高。从调查情况反映,外出务工平均年龄为28.5岁,而区内就业平均年龄达46.3岁,高中以上学历者绝大部分在外就业,在区内就业的大部分仅有初中文化水平。
3、区内务工人员技能单一,从事体力劳动者居多。从走访调查情况反映,我区劳动者文化水平偏低,劳动技能单一,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且劳动工资报酬低,月薪水平集中在2000至3000元之间,甚至有些低于2000元,这样的薪资水平属于偏下水平。
4、区内用工范围较小,劳动者就业渠道窄。我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区内劳动者主要在林业生产,如森工采伐、造林抚育,少数从事养殖、运输、建筑、中草药种植、个体服务等。
四、区内就业形势原因分析
(一)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失业人员就业困难既有个人主观方面原因,也有社会客观原因。个人方面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自己定位不准、目标不明,期望值过高。有些失业人员对工作要求一步到位,理想化,薪酬期望高于现实社会标准,导致“有业不就”。二是观念陈旧,近些年新生长劳动力就业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面子,对一些从事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看不起。更怕自己从事此类工作,而被亲戚朋友笑话看不起,而不愿从事此类工作。三是就业素质低。在林区,缺乏专业技能成为阻碍失业人员就业最大的门槛,一些失业人员,过去从事职业岗位单一,转岗后自身的技能得不到发挥,而如今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制约了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四是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失业人员对创业认识不全面,对行业缺少深度认知,对市场和营销缺乏深入了解。还有部分失业人员总想着“正式”单位、大企业就业,对自己灵活就业和创业就业隐瞒不报,造成隐性就业。社会方面主要原因有:一是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职业介绍机构推、熟人介绍和社会招聘,并且一些特殊岗位只适用于稳定人群。对区内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就业主渠道主要是熟人介绍,原因是区内没有相应的职业介绍机构,区内企业的招聘会也不多,招聘机会少。目前区内企业用工岗位缺乏,难以适应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二是企业用工制度不完善。部分私营企业用工不合理,不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现象普遍。三是企业招聘起薪低,没吸引力。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一些技能单一的失业人员。
(二)当前就业面临的热点、关键点。区内劳动力供给方面,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忽视。随区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快速向城镇转移,加之各类学校毕业的新生劳动力逐年增多,城镇新增劳动力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用工方面,结构性用工难依然存在。原因是区内劳动者普遍缺乏技术和专业技能,导致企业专业用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区内就业呈现的新态势。一是外出务工提前返乡,推迟外出现象多。广东沿海一带务工者基本都在节前10多天,甚至一些提前1个月返乡现象增多,且基本都要等到元宵节过后,才会选择外出。二是外出务工者呈逐年减少态势。一些在外务工人员,在春节返乡后,选择在家乡或在近就业,他们认为现在在外地打工劳动报酬虽然比在家高,但相对于以前比较,差距在逐年缩小,所以选择在家乡就近就地就业,既可以挣钱养家,又可以照顾家庭。三是返乡后选择在家创业者增多。从一些调查对象处了解到,一些学历比较高,有一定文化知识,且积累一定技能、资金者选择回家乡从事山区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者增多,他们瞄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准备依托山区独特资源,打绿色品牌,做绿色文章,准备大干一场。
五、下步就业服务工作对策、措施
(一)依托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紧盯管委会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推进岗位开发带动机制。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创造岗位联盟,做好人力资源库和岗位信息库建设,实现企业招工用人与劳动者求职无鏠对接,及时兑现各项优惠政策。项目立项、开工,就立即签订用工协议,开展上岗培训和签订劳动合同。
(二)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就业。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周”五大公共就业专项活动为载体,突出重点、加强宣传,让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了解就业岗位现状。同时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培训。积极倡导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失业人员到社区公益性岗位、区内餐饮服务、小型企业及非公制企业就业。
(三)强化劳务输出稳定就业。积极外出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大力收集外地岗位信息,为外地企业输送我区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减轻当前区内就业压力。
(四)做大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督促管理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大力引进适合山区特色的种、养业培训,在林区内开办一些特色种植、特色养殖项目培训,让区内广大劳动者都能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做大做强区内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市场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五)落实创业政策带动就业。一是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援助、财政投入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扶持更多的人自主创业。二是进一步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的申报、发放工作;微小企业岗位补贴发放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三是进一步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创业质量。强化创业带头人创业培训,使创业带头人在理论思维上得到拓展,增强创办、管理、经营和发展企业的自信心和技能,通过“以一带三”以创业带动就业,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