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生态环境局2025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生态环境厅的精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生态环境局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全力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为建设美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一、2024年工作回顾
(一)强化执法监管,健全环境监管体系
一是创新执法模式,提升执法效能。全面推行“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环境执法新模式,积极推动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信息化转型、数字化赋能。借助智慧执法平台,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精准捕捉违法线索。严格落实“双公示”制度,及时、规范、无遗漏地上报行政处罚信息和行政许可信息,全年共公示行政处罚*起,行政许可*项,确保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完善信用监管,督促企业整改。安排专人定期梳理信用受损企业名单,提前向企业发送信用修复提醒函,详细告知修复流程和所需材料。同时,对重点企业信用修复进行现场核查,督促企业切实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建立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将全市*家企业实行“红黄绿”分类管理。对绿码企业无事不扰、有事速到;对黄码企业帮扶指导、及时提醒;对红码企业紧盯不放、督促整改,加大执法检查频次。通过这一机制,有效提升了环境执法监管效率,该项机制改革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二等奖、全市一等奖。
(二)广泛宣传引导,营造环保浓厚氛围
一是把握重要节点,开展主题宣传。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根据本市特色策划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本市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吸引了数千名市民参观。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全年共开展此类主题宣传活动*场。二是丰富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持续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邀请市民走进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监测站等环保设施单位,近距离了解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全年共开放*次,参与公众千余人。强化正面新闻宣传,在权威媒体上发布信息*多篇,充分展示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亮点。新媒体短视频阅读量超百万,制作的环保科普短视频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广泛传播,深受市民喜爱。
(三)聚焦污染防治,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精准施策,大气环境稳定达标。成立工作专班,对中心城区周边的重点化工企业进行驻厂监管,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对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开展网格化日常监管,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门的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油烟等污染问题。全年共争取中央资金*万元,对*家重点企业开展VOCs深度治理。中心城区优良天数*天、同比增加*天,达到考核目标;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一,优于考核目标*微克。二是系统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组织开展了全市涉水环境问题大排查,累计整治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个,对排查出的排污口进行分类整治,对不符合要求的排污口予以封堵,对需要整改的排污口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同周边城市签订了水污染联防联控框架协议,联合开展跨界断面水质风险调查,推动区域联防联治。全市*个国控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标、无劣五类断面,其中*个断面水质优于考核目标,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全市*个城市和*个乡镇水源地xxx%达标。三是综合管控,净土固废扎实推进。完成*块建设用地土壤状况调查和*家重点单位周边土壤环境监测,全面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隐患专项排查,对排查出的*个隐患点进行了分类整治。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项革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治理。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以上,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方式,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xxx%,确保生活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投运工业固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工业固废产生、运输、处置等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四)优化服务举措,助力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项目服务,推动项目落地。“一对一”服务协调*等*个重点项目取得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环评批复。安排专人对接项目建设单位,提前介入,指导项目编制环评文件,帮助解决项目在环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通过环评审批。累计对*个建设项目、*个规划矿区和*个产业园区进行了“三线一单”分析比对,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为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是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时限由法定的*个工作日压缩至*个工作日(报告书)、*个工作日(报告表)。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网上申报、网上审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建立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对重大民生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等实行优先审批,确保项目尽快落地见效。加强对企业的帮扶指导,组织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培训、环保技术咨询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环保管理水平,解决实际困难。
(五)直面督察问题,全力推进整改落实
一是扎实推进督察整改。坚持现场督导、定期调度、督办提醒等制度,一体推进中省环保督察、黄河警示片、黄河干流涉煤企业排查等问题整改。截至目前,第二轮中央督察反馈的*项问题完成*项,第二轮省级督察反馈的*项问题完成*项,其余问题按时序推进。成立督察整改工作专班,定期深入现场督导检查,对整改缓慢的问题进行挂牌督办。二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依法监管、帮扶指导,互相支持、实现共赢”的执法监管理念,持续开展执法大练兵比武培训,提升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全年累计举办执法培训*期,培训执法人员*人次。强化案卷审查,确保执法程序合法、证据确凿、处罚适当。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多人次,立案*起,罚款*多万元,查封扣押*起,限产停产*起,移送公安机关*起、拘留*人。通过严格执法,有效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生态环境安全。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部分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压力较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待加强等。
二、2025年工作部署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深入推进督察整改,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科学合理制定第三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方案,对各类督察检查反馈的问题一抓到底,整改到位。聚焦黄河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充分用好“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成果,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提升服务效能。继续深挖减排潜力,确保“十四五”四项主要污染物和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任务顺利完成。推进环境应急指挥和监测中心项目建设,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反应迅速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牢牢守住环境安全底线,为建设美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工业污染源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大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深度治理力度,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综合治理,开展VOCs源头替代,推进化工、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VOCs治理设施升级改造,提高治理效率。加强工业炉窑和锅炉整治,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二是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加大机动车尾气检测与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严厉打击超标排放行为。推进老旧机动车淘汰更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领域的占比。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尾气检测。三是严格面源污染管控。加强扬尘污染治理,强化建筑施工、道路清扫、物料堆放等环节的扬尘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工地“六个百分百”要求。加大餐饮油烟治理力度,推广使用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加强餐饮油烟排放监管。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建立健全秸秆禁烧网格化监管体系,强化巡查执法,严厉打击露天焚烧秸秆行为。四是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加强区域联防联控,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加强空气质量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健康防护建议。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根据预警级别,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差异化管控,减少污染物排放。
(二)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改善水体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水源地保护区标识、隔离设施,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整治,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推进乡镇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立标工作,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二是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流域综合治理,以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为目标,实施“一河一策”精准治理。推进流域内工业污染源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削减污染物入河总量。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河道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改善小流域水环境质量。 三是强化工业废水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水污染防治监管,督促企业落实水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实现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加强对化工、印染、电镀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四是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与维护,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加强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运行。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提高污泥综合利用率。
(三)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一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重金属减排工程实施。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二是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加强对污染地块和受污染耕地的风险管控,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以上。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等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行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四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
一是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监管,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检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信息平台。二是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修复。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提高水土保持率。三是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创建目标和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创建合力。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四是加强生态环境评估。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大气、水、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定期发布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可靠。
(五)加强经济转型与升级,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强化生态环境管控。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严格项目环境准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二是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对清洁生产审核机构的监管,确保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质量。开展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加强绿色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创新。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技术和产品。加强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
(六)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一是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环境监管执法,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管频次和力度。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偷排偷放、超标排放、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利用在线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能。二是完善环境监管执法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完善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制度,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行为。加强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将环境违法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三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处置。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环境应急演练,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加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确保环境应急物资充足、有效。加强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防范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四是推进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环境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和作风纪律建设,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开展环境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2025年,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美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稿首发平台:www.gongwentang.com(公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