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书记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专题学习教育会,既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再学习、再对标,更是对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再动员、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从延安整风的“窑洞对”到新时代“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奇迹,我们党始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革除作风积弊,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推进自我革命。今天,面对“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翻新升级的新挑战,我们必须跳出“运动式整治”的思维定式,从历史纵深、政治本质、实践要求三个维度,重新认识作风建设的永恒课题。
一、从“小切口”看“大逻辑”深刻把握中央八项规定的政治基因与时代内涵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简单的“几条禁令”,而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粒扣子”。它打破了“徙木立信”的传统治理模式,用“一张菜单管吃请”“一张贺卡正风气”的细节革新,重塑了党群关系的“坐标系”。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6.1万起,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109万人,党纪政务处分68.3万人——这串数字背后,是“舌尖上的浪费”大幅减少、“车轮上的腐败”有效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持续纠治的显著成效,更是“八项规定改变中国”的生动注脚。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作风问题呈现“三个新特征”:一是“显性问题”向“隐形变异”转移,比如收送电子礼品卡、“不吃公款吃老板”、借调研之名行旅游之实;二是“传统领域”向“新兴空间”蔓延,比如利用快递物流“隔空送礼”、通过电子红包“曲线输送”、在培训考察中“搭车旅游”;三是“被动应付”向“消极躺平”演化,比如“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软钉子”,“不贪不占、也不干不担”的“躺平式干部”。这些问题看似“新表现”,本质仍是“老病灶”,暴露出个别干部对作风建设的政治意义认识不深——忘记了“作风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忽视了“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淡忘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
同志们,中央八项规定的核心是“政治规矩”,要害是“以上率下”,本质是“刀刃向内”。我们必须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检验“两个维护”的试金石,既从“小处”纠治一餐饭、一张卡、一次会的细节问题,更从“大处”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让“严”的基调成为政治自觉而非被动服从。
二、从“土特产”到“试金石”:以系统思维破解作风建设的“周期律”难题
历史上,作风问题之所以容易“反弹回潮”,根源在于“三个脱节”: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两张皮”,问题整治与长效机制“不闭环”,“关键少数”与“绝大多数”“不同频”。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构建“思想引领—制度固本—监督塑形—文化浸润”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第一,以“全周期管理”理念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作风问题的本质是思想“总开关”松动。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纳入主题教育、纳入干部培训、纳入家庭家教,开展“三个对照”:对照革命先辈看“初心变没变”——想想焦裕禄同志“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家规,看看自己是否还保持着“衙斋卧听萧萧竹”的为民情怀;对照反面案例看“防线牢不牢”——从近年来查处的“借调研之名游山玩水”“虚列开支套取经费”等案件中汲取教训,算清“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对照群众期盼看“作风实不实”——开展“作风建设反向测评”,让服务对象给干部作风“打分”,倒逼“衙门习气”向“公仆风气”转变。
第二,以“精准化供给”思维织密“不能腐”的制度网络。制度建设要杜绝“牛栏关猫”,必须抓住“三个关键”:一是靶向制定“负面清单”,针对新型腐败、隐形变异问题,出台《电子礼品卡管理办法》《政商交往正面/负面清单》,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边界;二是创新建立“流程监控”,比如将公务接待、差旅报销等纳入数字化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预警“异常消费”“重复报销”等问题;三是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区分“因缺乏经验出错”与“因违纪违法犯错”,为真正干事者“兜住底”,让“躺平式干部”“没市场”。
第三,以“穿透式监督”手段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应。监督要做到“三个延伸”:从“八小时内”延伸到“八小时外”,开展“干部家风家访”“社交圈排查”,防止“八小时外”成为监督盲区;从“事后查处”延伸到“事前预防”,运用“第一种形态”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对苗头性问题“咬耳扯袖”;从“内部监督”延伸到“社会监督”,开通“作风问题随手拍”小程序,邀请媒体、群众参与监督,让“四风”问题在阳光下无处遁形。
三、从“关键少数”到“最大多数”:以“作风革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作风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把“严”的作风转化为“干”的动能。当前,我们正处于XX(结合单位实际,如“改革攻坚期”“转型关键期”“发展突破期”),必须以“三个转化”推动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第一,把“严”的基调转化为“实”的举措,让“规定动作”成为“发展推力”。比如,整治“调研走过场”,就要推行“蹲点式调研”“解剖麻雀式调研”,要求班子成员每年至少牵头1个难点课题,在基层蹲点不少于10天,形成“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成效评估”的闭环;整治“文件会议泛滥”,就要实行“无会周”“文件瘦身计划”,推动“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成为常态,把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第二,把“细”的要求转化为“精”的标准,让“作风过硬”体现“能力过硬”。作风建设不是“不干事不出事”,而是“既干净又干事”。要树立“三个导向”:在选人用人上,把“作风指数”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让“躺平者”躺不住、“混日子”没市场;在工作推进中,推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落实、责任化考核”,将重点任务分解为“时间表”“路线图”,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在服务群众时,建立“民生实事速办机制”,对群众诉求实行“接诉即办、限时办结、满意度回访”,让“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成为工作标配。
第三,把“常”的意识转化为“长”的机制,让“一时严”变为“长久严”。要建立“三个长效机制”:一是“警示教育常态化”机制,每月开展一次“作风建设微课堂”,每季度剖析一批典型案例,让警钟长鸣成为习惯;二是“作风建设考核化”机制,将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纳入党建述职、纳入绩效考核,对连续两年考核末位的科室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三是“文化浸润长效化”机制,打造“清风文化走廊”“廉洁家书征集”等特色活动,让“以清为美、以廉为荣”成为单位文化的底色。
四、从“自身硬”到“带动强”:领导干部要当好作风建设的“风向标”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领导干部的作风就是无声的命令。在这里,我对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提“三个表率”要求:
第一,做“心中有戒”的表率——不当“特殊人”。要牢记“当官不是搞特殊”,带头遵守公务接待标准,不搞“私人定制”;带头规范用车用房,不搞“特权享受”;带头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搞“裙带关系”。特别要注意,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底线——比如,不收管理服务对象的土特产,不赴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不借出差之机绕道旅游,这些“小事”正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
第二,做“肩上有责”的表率——不当“二传手”。要践行“一线工作法”,做到“四个到现场”:重要项目到现场推进、复杂问题到现场解决、矛盾纠纷到现场化解、民生实事到现场督办。比如,在XX项目(结合具体工作)中,班子成员要牵头挂帅,中层干部要蹲点攻坚,坚决杜绝“开会部署了就算落实了”“文件下发了就算完成了”的形式主义,让“干部在一线成长、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成为工作常态。
第三,做“眼里有光”的表率——不当“躺平官”。新时代的好干部,既要“干净”更要“干事”。面对改革深水区的硬骨头,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劲;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揪心事,要保持“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温情;面对转型发展的新挑战,要增强“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视野。记住,“躺平”躺不来事业,“佛系”佛系不了责任,唯有“眼里有光、心中有数、手里有招”,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交出优异答卷。
同志们,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更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攻坚战。让我们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手术刀”,剔除思想上的“杂质”、行动上的“懈怠”、作风上的“顽疾”,用“严”的作风、“实”的举措、“优”的服务,为XX事业(结合单位职能)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清风正气”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亮丽的底色!
谢谢大家!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①【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②【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