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汲取智慧与经验

更新时间:2025-02-01 20:20:21 浏览:106

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经验,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显著特征之一。面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经典名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用“典”明法,牢记为政之“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引用“法者,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等经典名句,说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不能罔顾实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理念被反复重申,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华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广大党员干部就要从中学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法善治,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而将“纸面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

用“典“敬民,深植鱼水之“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从引用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憧憬,再到孙中山“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夙愿,字字句句都表达着对人民的真情实感。从“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让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最新体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得到了最好践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广大党员干部就要从中学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从而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意见和建议,努力为人民服务,及时知晓人民忧乐、关心人民疾苦、为民排忧解难。

用“典”知史,担当时代之“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引用“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精神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源,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要完全守旧,而是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画时代之“像”、传民族之“神”,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精神激励。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广大党员干部就要从中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从而在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民族与世界的统一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增强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中,推动文化创新、实现文化自强;在把握民族历史、立足现实伟业中,放眼未来发展、推进民族复兴。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优秀 心得体会 智慧 弘扬 汲取 传统文化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