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25-07-06 11:14:33 浏览:98

副市长在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这是在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任务、压实责任,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质量方面,通过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机动车尾气管控、扬尘污染防治等措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高,PM2.5、PM10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蓝天白云成为常态,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不断增强。水环境质量方面,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稳步提升,重点流域、湖泊水质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深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强扬尘污染管控,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加强工业废水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序推进。

    (三)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作,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四)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环境信访投诉处理,有效维护了群众环境权益和生态环境安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是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依然艰巨。虽然我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主要环境指标总体向好,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比,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部分区域、部分时段空气质量仍未达标,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河流、湖泊水质仍有待进一步改善,黑臭水体反弹风险依然存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土壤环境风险防控压力较大。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我市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工业污染源排放量大,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处于高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污染物排放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我市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繁重。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湿地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矿山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修复难度较大。

    四是环境监管执法能力有待提高。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力量相对薄弱,执法装备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环境监管执法任务需要。部分企业环境守法意识淡薄,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环境监管执法难度较大。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努力开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

    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一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一)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淘汰关停一批落后产能和小锅炉,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

    深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加大老旧机动车淘汰力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油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劣质油品行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

    加强扬尘污染管控: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矿山开采等扬尘污染源监管,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增加道路洒水降尘频次,减少扬尘污染物排放。

    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加强油品储运销环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减少臭氧前体物排放,有效防控臭氧污染。

    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淘汰关停一批落后产能和小锅炉,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

    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

    深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加大老旧机动车淘汰力度,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强油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劣质油品行为,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

    深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加强扬尘污染管控: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矿山开采等扬尘污染源监管,严格落实“六个百分之百”要求,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增加道路洒水降尘频次,减少扬尘污染物排放。

    加强扬尘污染管控

    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控制,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加强油品储运销环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减少臭氧前体物排放,有效防控臭氧污染。

    加强臭氧污染防治

    (二)深入推进水污染防治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标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与维护,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推进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收集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

    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分类推进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确保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标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和预警,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整治,确保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与维护,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推进城镇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收集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分类推进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确保入河排污口达标排放。

    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三)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壤污染源头。

    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和分布情况,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选择一批土壤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探索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和模式,为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积累经验。

    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清单,加强对污染地块的监管,严格土地用途变更和开发利用准入管理,确保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土壤污染源头。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快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建立土壤污染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掌握土壤污染状况和分布情况,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选择一批土壤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探索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和模式,为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积累经验。

    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

    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建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清单,加强对污染地块的监管,严格土地用途变更和开发利用准入管理,确保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加强土壤环境风险管控

    (四)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生态保护监管

    (五)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人员培训,提高环境监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环境监管执法装备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水平。

    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环境信访投诉处理,有效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生态环境安全。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平台,实现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率和水平。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人员培训,提高环境监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环境监管执法装备建设,提高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水平。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环境信访投诉处理,有效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生态环境安全。

    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平台,实现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环境监管执法效率和水平。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建设

    三、强化保障,狠抓落实,确保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二)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将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拓宽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来源渠道。

    (三)加强科技支撑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创新。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四)加强宣传教育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取得的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严格责任追究

    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同志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努力开创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美丽家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稿首发平台:www.gongwentang.com(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生态 长在 全市 2025年 副市 环境保护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