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例文】“无心者公,无我者明”,是一种境界情怀。为政者坦荡做人、清白做事,存公心而“无心”、为大我而“无我”,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与认同,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中国纪检监察报《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
【典故】出自清代金缨《格言联璧·处事类》 ,谋人事如己事,而后虑之也审;谋己事如人事,而后见之也明。无心者公,无我者明。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释义】意思是,心中没有成见则处事公平,心中没有自我则光明。
【赏析】古人讲,“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自古以来,公私分明就是贤士大夫所推崇的人格修养和为官道德。为政的根本在于公正,公正的前提在于“无心”,在于“去私”,先把自己心中的主观成见排除,不让私见偏见损害自己的心性,不以个人好恶去评判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至于出现“以邪损正、以私害公”的情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立党为公就是我们党建党之初立下的永恒誓言。为大公,关键要躬身践行。被誉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家有“鸦飞不过的田产”,“被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人”,他却一把火烧了自家田契,带领群众投身革命。被称为“当代愚公”的黄大发,用36年的坚守,绝壁凿渠,走出了一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奋斗之路。“四有书记”谷文昌一心为民,被群众尊称为“谷公”。“为民书记”郑培民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他爱好集邮,却一生隐藏其所好,只为了“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 在公与私、对与错、贪与廉这些原则性问题上,一批批优秀共产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新时代党员干部当谨记“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的谆谆告诫,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澄明心境,自觉分清公与私的界限,抵住名与利的诱惑。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教育类、党课报告类讲话,侧重强调公私关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到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维护共产党员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