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更新时间:2025-07-07 10:32:10 浏览:105

【写材料用典】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例文】“儆戒无虞,罔失法度。”制度之尺在外,道德之尺在内,内心的警醒是严守法纪的关键。保证公平公正的尺度不伸缩、不膨胀、不做选择性测量,既在修心,也在省身。无论儒家文化的正心诚意,还是佛教文化的明心见性,或者道教文化的清心致远,都把修心作为必修课,始终强调要保持宁静、不失本心。(中国纪检监察报《心中有尺 行之有度》)

    【典故】出自《尚书·大禹谟》, 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

    【释义】意思是,要警惕戒备,没有忧患的时候要警惕忧患的发生,不能违背法度,不要沉溺于安逸,不要过分地享乐。

    【赏析】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特别是为政者的道德建设。比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直而温,简而廉”,“公生明,廉生威”,“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等等,为我们加强政德建设提供了文化基因。文化不仅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温润心灵,还可以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立一种恒久的价值观。与不正之风作较量、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廉洁文化建设。以廉洁文化正心修身,很重要的就是用革命文化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文化土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焦裕禄坚持“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杨善洲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谷文昌坚持“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这些先进典型不仅表现为外在的约束,更是内心的驱动,根子上是一种心理自觉、文化自觉。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主动用廉洁文化正心修身,坚持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俭戒奢、甘于奉献,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齐家。

    【用法】主要适用于廉政建设类、警示教育类讲话,侧重强调廉洁文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严于律己、遵规守纪,自觉以廉洁文化正心修身。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稿首发平台:www.gongwentang.com(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材料 用典 儆戒 无虞 罔失 法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