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

更新时间:2025-07-06 17:18:51 浏览:62

【写材料用典】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

 

    【例文】水之柔之所以能克石之刚,非因力能摧坚,而在绵绵不息之势。查诸史志,先贤多有明训。《荀子·劝学》云:“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论衡》载:“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格言联璧》亦载,“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这些古训都在告诫我们,想要做成事,不能一曝十寒、虎头蛇尾,而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中国纪检监察报《斧不止则薪多》)

    【典故】出自汉代王充《论衡·命禄》,使富贵若凿沟伐薪,加勉力之趋,致强健之势,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无命之人,皆得所愿,安得贫贱凶危之患哉?

    【释义】意思是,不停地开凿沟渠,沟渠就会变得越来越深;不停地去砍伐树木,就会有很多的柴。

    【赏析】古人讲,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志。书圣王羲之,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为此苦练书法,因为经常洗墨,整池水都变黑了。后人雅称为“洗墨成池”。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时候问母亲,什么时候自己的书法能赶上父亲。王献之说三年,母亲摇头,王献之又说五年,母亲还是摇头。王献之不服气,苦学五年后,把自己写好的字给父亲看,结果换来的还是摇头。王献之这时深深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于是王献之不再做他想,一门心思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王献之练字用尽了18缸水,书法大有长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乃父齐名,并称“二王”。右玉县地处晋蒙交界,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林木绿化率不足x.x%,降水量不到400毫米,生态系统极其脆弱。xx多年来,右玉人民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坚持不懈治沙造林改善生态,人工造林近xxx万亩,林木绿化率达到xx%,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历史的经验警示我们,越是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时候,越要“逆水行舟用力撑”, 谨防“一篙松劲退千寻”;越是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方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用法】主要适用于作风建设类、动员部署类讲话,侧重强调久久为功,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坚定持之以恒的决心,真干事、干成事。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稿首发平台:www.gongwentang.com(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材料 用典 不止 不休 沟深 薪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