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

更新时间:2025-07-06 12:25:27 浏览:118

【写材料用典】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

 

    【例文】“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准确识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诸葛亮曾总结了识人之道:“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正如古人所说:“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中国纪检监察报《得贤者胜 自强者兴》)

    【典故】出自唐代李世民《金镜》,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知能不举,则为失材;知恶不不黜,则为祸始。

    【释义】意思是,知道一个人有才能却不推举,就会失去人才;知道一个人有害却不罢免,就是祸患的开端。

    【赏析】纵观历史,事业成败之关键在于用人。昔之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从一个小小亭长成为一代开国皇帝,就在于他唯才是用,善于用人。《史记》中曾记载他的这样一段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自古以来,知人识人都是一门学问、一件大事,乃治国理政的第一大难题,从来没有“最优解法”,只有长路漫漫的“上下求索”。战国时期李悝总结了“识人五法”:“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吕氏春秋》提出了“识人六验法”:“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诸葛亮则概括了“观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用人导向关乎公平公正,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风政风,关乎事业成败。毛泽东曾说,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新时代新征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擦亮识才的眼光、垒筑用才的基石、完善爱才的制度,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用法】主要适用于干部工作类讲话,侧重强调知人善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做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稿首发平台:www.gongwentang.com(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材料 用典 则为 能不 失材 知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