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黄旭华院士公文堂网编(7篇)
目录
- 痛别黄旭华院士:国之脊梁 精神永铸
- 缅怀黄旭华:承“旭”光逐梦 秉“华”志报国
- 致敬黄旭华:“耕海踏浪”织就“强国梦”
- 致敬黄旭华:“旭”守初心 护佑中“华”
- 致敬黄旭华:燃“吾之身躯” 铸“国之重器”
- 致敬黄旭华:为国埋名三十载 深耕笃行践初心
- 致敬黄旭华:烛照复兴征程 传承报国薪火
2025年2月6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9岁。“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位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人,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离去,是国家和民族的巨大损失,他的精神,却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华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行。
“他”的一生,是隐姓埋名、默默奉献的一生。1958年,我国核潜艇事业艰难起步,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国内一穷二白的现状,黄旭华毅然决然地投身到这项绝密事业中。从那一刻起,他便隐姓埋名,与家人断绝了联系,在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呕心沥血。整整30年,他错过了父亲的葬礼,错过了母亲的生日,错过了孩子们的成长,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在哪里。他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在心底,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中。在他的心中,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他甘愿牺牲个人的一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一生,也是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一生。在核潜艇研制的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资料、没有技术、没有经验,他们就用算盘和计算尺进行海量的计算;没有模型,他们就用玩具潜艇来研究核潜艇的结构;没有试验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制作。在艰苦的条件下,黄旭华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1974年正式交付海军使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凝聚着黄旭华和他的团队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他”的一生,更是心怀家国、赤胆忠心的一生。他始终把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实现国家的强军梦,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即使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依然心系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关心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成长。他经常到校园、科研院所做讲座,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年轻人,鼓励他们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民族精神。他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只要我们心怀家国、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就一定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缅怀黄旭华:承“旭”光逐梦 秉“华”志报国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黄旭华同志的离去,如巨星陨落,却留下无尽光芒照亮后来者的前行之路。他以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核潜艇研发的艰难征途上,隐姓埋名数十载,用热血与智慧铸就国之重器,护佑山河安宁。党员干部身处新时代的伟大征程,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当从黄旭华同志的一生中汲取精神力量,以其为标杆,砥砺前行,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续写辉煌篇章。
领悟“隐姓埋名三十载”的坚定信仰,怀“许身报国,矢志不渝”之心,立“一片丹心图报国”的凌云壮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黄旭华用三十年的隐姓埋名,完美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20世纪5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投身核潜艇研制,从此与家人隔绝联系长达30年。父亲病危,他未能见最后一面;母亲年迈,他也只能通过偶尔的报纸报道传递消息。他不是不想家,不是不爱亲人,而是深知“有国才有家”,在国家大义面前,毅然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黄旭华同志从投身核潜艇事业的那一刻起,便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这份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的赤诚热爱,犹如一座巍峨的灯塔,为党员干部照亮前行的方向。立凌云壮志,是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使命召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党员干部要像黄旭华同志一样,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担当,要在思想上筑牢忠诚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前行道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守底线,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领悟“白手起家攻难关”的斗争精神,修“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之德,践“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担当作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旭华在核潜艇研制的道路上,可谓是披荆斩棘,一路艰辛。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核潜艇技术被国外垄断,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甚至连专业人才都匮乏。但黄旭华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团队从一艘美国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重设备,土法上马、自主研发。他力主采用水滴型艇体结构,解决了核潜艇水下机动性和隐蔽性的难题。1988年,62岁的他还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此类高风险试验的总设计师。这种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品德,正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在新时代,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党员干部要以黄旭华同志为榜样,真抓实干,勇于担当。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行动自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要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深水区”,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推诿、不退缩,以“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决心,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领悟“功成名就淡名利”的思想境界,养“宁静致远,默默奉献”之气,守“不要人夸颜色好”的初心使命。黄旭华一生获得了无数荣誉,他是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等,但他却总是说“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儿”。他把名利看得很淡,一心只想着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继续贡献力量,为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而努力。这种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纷繁复杂,党员干部要想保持初心、坚守使命,就必须涵养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正气。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正确对待个人的名利得失。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上。要像黄旭华同志一样,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境界,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默默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致敬黄旭华:“耕海踏浪”织就“强国梦”
近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因病去世,享年99岁。作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隐姓埋名“铸重器”,以年华书写奉献,以实干恪守初心,以坚持织就“强国梦”,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倾其所有、殚精竭虑,用一言一行诠释了何为“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
黄老为核潜艇事业舍半生“无名”、换国之“重器”,广大党员干部当以黄旭华为标杆,秉持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信念,甘于奉献、敢于斗争,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笃行不怠、奋楫争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立稳干事创业“风向标”,守初心、践使命,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干精神织就“强国梦”。“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制于人。”20世纪50年代后期,面对当时核垄断大国的威胁,毛泽东同志掷地有声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这在黄旭华埋下了一粒种子,一定要让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潜艇。从“0”到“1”,是破土而出、震古烁今的史无前例,但其艰辛程度却是难以想象的。在面对国外的层层封锁中,黄旭华带着团队用算盘、计算尺等简陋工具,经过一次次的推演、一次次的模拟,攻克了一系列难题,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开辟出一条光明航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征一号核潜艇的成功入水,少不了黄旭华的苦心钻研,少不了无数次失败的积累,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绝不能有“不愿斗争、不敢斗争”的畏难心理,更不能“推”字在前、“躲”字当头,要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在斗争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用“中国心”扬“中国志”。
擘画担当作为“新蓝图”,敢挑担、挑重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织就“强国梦”。“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人民海军向海图强,砥砺深蓝,底气何来?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成功入水,何其艰难?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话:中国想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没有可借鉴的设计经验,缺少参考图、技术资料以及核潜艇的技术标准……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黄旭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从未轻言放弃、从未心生退缩,作为总设计师,处处身先士卒,坚持参加每一次试验,只为早日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核潜艇。无谓年龄,不畏风险,于荆棘中摸索,在风浪中成长,历尽千辛万苦,造就了如今屹立不倒的“海上利器”,靠的是黄老矢志不渝的坚守,靠的是“不怕牺牲、舍生忘死”的责任担当。不为名利、不图虚名,广大党员干部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责任与担当,敢于在波诡云谲、波澜壮阔的道路上掌舵远航,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真正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努力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伟大事业的“排头兵”。
唱响踔厉奋发“最强音”,有理想、肯吃苦,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织就“强国梦”。少壮离家“花甲”归,从青丝到白发,黄旭华舍“小家”为“大家”,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扎根科研一线,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开启了“耕海踏浪”的伟大征程。1988年初,404号核潜艇准备开展深潜试验,面临巨大风险,参试人员心情忐忑甚至有人写下遗书,而当时已经64岁的黄旭华无所畏惧、丝毫不怕,决定亲自参与深潜,最终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他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创造了中国人民海军潜艇史上首个深潜纪录。回顾百年党史,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正是靠着千千万万个“黄旭华”,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奉献自我,才建立了如今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始终把强国复兴、人民安康挂在心尖、放在心头,想国家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准备着冲锋向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时代佳绩”。
致敬黄旭华:“旭”守初心 护佑中“华”
2月6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逝世。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一生。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黄旭华同志坚定信念、践行初心、敢于作为的高尚品格,在见贤思齐中深学、细照、 笃行、奋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先锋、做表率。
致敬“坚定信念、弃医从科”的高尚品格,汲取“壮士头颅为党落”的信仰力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蔓延到黄旭华的家乡,曾经宁静祥和的小镇,瞬间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黄旭华意识到,只有依靠先进的科技,才能让国家变得强大,才能抵御外敌的侵略,才能让人们过上安宁的生活。于是,他毅然决然放弃学医的梦想,转而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始了为科技救国而努力奋斗的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壮士头颅为党落”的信仰力量,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致敬“践行初心、无私奉献”的珍贵品质,汲取“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初心力量。1958年黄旭华接到秘密调令,被选中参与新中国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成为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当时,国际形势严峻,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核讹诈和技术封锁,我国迫切需要拥有自己的核潜艇,以增强国防实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黄旭华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他一生隐姓埋名,30年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只能将对家人的思念深深埋在心底。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择一事而终一生”的初心力量,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始终与国家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努力创造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成绩,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致敬“克难攻坚、敢于作为”的崇高品行,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力量。核潜艇研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和关键技术,如核动力、艇体设计、水声、通信等。1970年12月26日,黄旭华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401”顺利下水,这是中国核潜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中国海军由此跨入“核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力量,勇挑历史重任,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不懈推进改革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奋力谱写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
致敬黄旭华:燃“吾之身躯” 铸“国之重器”
2月6日,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逝世。黄旭华同志三十载埋首耕耘,甘做“无名之辈”,为祖国潜心研制核潜艇,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铸就“国之重器”,为我国核潜艇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广大党员干部要向黄旭华同志致敬,始终心怀国家、勇担重责、无私奉献,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向前。
致敬“潜心耕耘为报国”的拳拳爱国心,汲取“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信仰力量”,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为远征的“风向标”。黄旭华同志出生于乡医之家、原本有志从医,但在目睹祖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后,毅然重新选择科技报国,学造船,造潜艇。黄旭华离家研制核潜艇时,刚三十出头,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少壮离家花甲回的他,舍“小家”为“大家”,用三十载的耕耘奉献,向海进发,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遭遇了各种难题和挫折,但也从未动摇过初心,从一而终践行了在党旗下许过的誓言,为党和人民铸就了“国之重器”。广大党员干部要致敬黄旭华同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拳拳爱国心,厚植“家国天下”情怀,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常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担当之志,树立“坚如磐石”的信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时刻准备着为祖国、为人民冲锋陷阵,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致敬“志在深海扛重责”的海洋强国梦,汲取“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担当力量”,以“扛责在肩,履责于行”的濯濯之行为远征的“压舱石”。黄旭华同志为了心中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信仰奋斗了一生,即使第一艘核潜艇已经退役,但他却仍在“服役”。他“深潜”功名三十载,为研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隐姓埋名、荒岛求索,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潜心耕耘、默默坚守,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生逢盛世、重任在肩,要致敬黄旭华同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海洋强国梦,做到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像黄旭华同志那样一如既往地用赤诚之心报效祖国,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国家。要学习黄旭华同志对更高标准的不懈追求、对责任的无限担当,聚焦主责主业,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不下心”的干事创业态度,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求工作,始终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在不断地追寻“更好、更快、更强”中历练成长,努力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光和热。
致敬“默默奉献淡名利”的无私奉献情,汲取“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力量”,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殷殷之情为远征的“助推器”。黄旭华同志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党需要我把血一次流光我做到,党如果不是要求一次流光,而是一滴一滴慢慢流,一直流尽为止,我也坚决做到。”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同志心甘情愿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背井离乡、隐姓埋名,整整三十年没有回家,连父亲去世前最后一面都没能见到。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实验“第一人”,黄旭华同志凝视深渊、靠近深渊、探索深渊,每一步他都无所畏惧,走得步履铿锵。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就是奉献为民,与民谋利,为民造福。广大党员干部要致敬黄旭华同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情,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把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烙在灵魂深处,平时不仅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应谨记“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乐于主动奉献、勇于带头奉献的精神,真正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致敬黄旭华:为国埋名三十载 深耕笃行践初心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于2月6日因病逝世。黄旭华院士将一生献给中国核潜艇事业,以深海之锚般的沉默、蛟龙之脊般的坚韧、薪火之炬般的温暖,诠释了何为“国之脊梁”。今天,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勇攀新的高峰,而黄老的精神,正如他设计的“长征一号”,虽退役静泊,却永远铭刻在民族的记忆里。我们要向黄旭华院士学习,将他“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永远传承,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星辰大海中,续写新的篇章。
深海之锚:以无声之行定鼎大国重器
核潜艇的研制,是关乎国家安全的“国之重器”,更是一场“无声战役”。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项目,黄旭华接到一纸调令,从此“人间蒸发”。领导的三句话——“信任你”“保密一生”“当无名英雄”,成为他此后三十年人生的注脚。他告别家人,仅留下一个信箱地址,连父亲临终也未能相见。这份沉默,是黄旭华对国家的承诺。他用“消失”换取了核潜艇研制的绝对机密。面对家人的误解,黄旭华含泪写下:“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正如深海中的锚链,他默默承受压力,却将国家安全的巨轮牢牢固定。三十年的“人间蒸发”,是黄旭华对信仰的极致诠释。广大干部应当传承黄老的这份信念与坚守,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初心,不忘来时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在各自的岗位上牢牢扎根、默默耕耘,赓续初心精神,践行使命担当。
蛟龙之脊: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核潜艇研制面临“三无”困境:无技术、无资料、无专家。黄旭华带领团队用“土办法”创造了世界奇迹。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日夜演算数万个数据;没有模型参考,他们拆解外交官带回的玩具潜艇,反推设计原理;为攻克65吨陀螺占舱难题,他调整设备布局,让潜艇稳如磐石。在南海深潜试验中,62岁的黄旭华毅然登艇。他曾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诗句,以科学家的冷静与诗人的豪情,让中国首艘核潜艇成功“探底”。我们要传承这份担当与勇毅,面对纷扰复杂的局面,面对棘手的困难挑战,要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始终保持头脑十分清醒、立场十分坚定。以坚如磐石的信念与舍我其谁的担当,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薪火之炬:以生命之光点亮未来星河
“捐尽千金育桃李,化作春风护新苗。”功成名就后,黄旭华选择继续“深潜”。他将个人所获奖金悉数捐赠,支持国家科研、教育与科普事业。他说:“荣誉属于集体,奖金应回报社会。”即便年过九旬,他仍坚持整理科研资料,为年轻人当“啦啦队”。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精神的接力。正如他改名“旭华”的初心——愿中华民族如旭日东升,而他甘作托举朝阳的云霞。广大干部应当传承黄旭华院士的奉献精神,从先锋模范身上汲取力量,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领悟丰富内涵。自觉增强家国情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主动做矢志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者。做到心中有大我、心中有大爱,把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血脉,化作干事创业的动力,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信条而不懈奋斗。
致敬黄旭华:烛照复兴征程 传承报国薪火
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溘然长逝,享年99岁。这位“深潜”一生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用毕生心血铸就大国重器,以无我之境诠释赤子之心。从一穷二白中突破技术封锁,到以身试险完成极限深潜,黄旭华院士的奋斗历程不仅是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砥砺初心、践行使命的精神丰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唯有传承黄旭华院士“许党报国、为民奉献、创新求索”的精神内核,方能在新征程上凝聚起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传承“铁血丹心照汗青”的政治品格,以对党忠诚筑牢信仰之基。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更是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黄旭华院士青年时期立下“造船抵御外侮”的誓言,隐姓埋名三十载投身核潜艇事业,用“三面镜子”方法论破解技术难题,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正如他所言:“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种“党旗所指、奋斗所向”的忠诚品格,在新时代尤显珍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团结奋进、砥砺前行,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党员干部当以黄老为镜,涵养“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政治定力,把“两个维护”融入血脉,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战场中锻造政治能力,让个人奋斗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
厚植“惊涛骇浪乐其中”的崇高情怀,以矢志为民践行初心使命。从捐出奖金支持人才培养,到以九旬高龄坚守科研一线,黄旭华院士用行动诠释了“我将无我”的奉献境界。面对西方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磅秤称量设备,以“土办法”攻克尖端难题,创造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中国速度。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恰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需要锤炼的为民本色。党员干部要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多做为民的实事,脚下多沾沾泥土,口中多用用方言,多揭百姓的锅盖,多问百姓的冷暖。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医疗、住房、养老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心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
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精神,以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黄旭华院士打破国外“三步走”常规,独创水滴型核潜艇技术路线,成为全球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他提出“用智慧给科研‘加分’,以创新促发展‘乘效’”的实践理念,为科技自立自强树立标杆。面对百年变局下的科技竞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出发,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敢于在实践中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时代新征程,更要关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情况,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产生价值。要积极推动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①【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②【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