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基层走访慰问公文堂网编(5篇)
目录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走访慰问,传递的是真情,输送的是温暖。它向来是党关怀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键方式,是厚植党群鱼水情的重要依托,更是洞察民情、纾解民忧的难得契机。党员干部务必步步精心,牢牢把控访前、访中、访后各环节,全方位提升走访慰问的准度、温度、深度。
访前“精”筹备,细摸底数严把关,提升慰问“准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走访慰问工作更是如此,前期筹备必须做到谋定而后动。要提前把慰问“功课”做扎实,精心谋划,攥紧主动权,才能搭建起通往群众心坎的“高速路”。要细摸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结合实地走访、电话问询,对获党内功勋、生活困难党员、老干部与烈士遗属群体展开信息收集,翔实、周全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让底数清晰、情况透彻,进而有条不紊地拟定科学合理的慰问时间表,规划便捷高效的走访路线图,确保慰问方案毫无疏漏;要严把关,遵循严谨规范的流程,召开严肃公正的党员大会,落实公开透明的公示程序,保障慰问对象审核的公平公正,做到慰问资金专款专用,达成“一类一策、一人一案”的精准匹配,杜绝优亲厚友、多头走访、重复慰问这类不良现象,让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精准“投放”,收获“慰问一人、暖透一户、带动一片”的显著成效。
访中 “暖” 关怀,丈量民情送真心,传递慰问“温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暖人心者,莫贵乎真。”走访慰问作为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的暖心工程,党员干部唯有将心比心、关怀入微,全心全意沉下身、融入群众生活,才能真正暖到群众心窝。要切实量民情,坚决摒弃形式主义“花架子”,杜绝将“走访”演变成“走秀”式的表面功夫、“打卡拍照”的形式工程,必须下真功夫,迈开步子深入生产生活一线、扎根基层实践前沿,做到应走尽走、走深走实,实地查看群众生活状况,精准摸查急难愁盼问题,真正走进群众内心;送温情时,要秉持“送礼更送情、交流更交心”的诚挚态度,把慰问对象当成自家亲人,放下架子同坐一条凳,用亲切质朴的家常话打开话匣子,倾听真实民声,捕捉民意诉求,从家长里短、衣食住行这些细微之处洞察实际困难,并充分认可老党员、老干部的付出与奉献,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拳拳暖意。
访后“实”跟进,即知即改常回看,拓展慰问“深度”。深度彰显担当,深度关乎成效。走访慰问切不可沦为“节日限定”的一阵风,而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把这项工作做深做实,写好后半篇精彩文章。要当下改,对在走访过程中查找的不足,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充分整理、分析研判,聚焦诉求不漏一条,对困难群众不落下一人,精准建好问题清单、工作清单。能解决处置的,不拖不等,马上解决;对于一时不能解决的,需明晰目标任务、倒排工期、压实责任。要回头看,建立“平时有人问、难时有人帮、节日有人访”的走访慰问工作机制,在“回头看”中对存在问题紧盯不放,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力度,经常上门访于平日,送政策、送培训、送方法、解疑难,有针对性地给予帮扶,推动问题解决,持续用力防止问题反弹,做到有回应、见着落,真解难、纾长困。
倾心用情让走访慰问暖心解忧
近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关怀送真情,慰问暖人心。”走访慰问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走访慰问既能传递组织关怀,又能倾听基层声音、获取经验智慧。各级党组织务必要倾心用情,切实把温暖送给最需要的人、把基层的声音带回去、把现实的问题解决好,扎实推动走访慰问暖心解忧、走深走实。
保持“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严谨,在“摸清底数”中做到“心里有数”。走访慰问贵在精准、重在走心,要杜绝“锦上添花”,确保“雪中送炭”,各级党组织就要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工作标准,深入基层一线,全面摸清辖区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基本情况,深入了解经济状况、生活条件、个人表现、群众评价等相关现状,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坚持“唯实不唯亲、唯需不唯情”,精准确定走访慰问对象名单,科学制订走访慰问方案,严格执行慰问标准,因人制宜细化慰问举措,确保慰问对象不交叉、不重叠,走访应走尽走、温暖直抵人心。
胸怀“万家忧乐记心头”的关切,在“家长里短”中找准“急难愁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走访慰问不仅传递组织的关怀,也能反映基层的现状,要确保走访走心、慰问为民,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要跳出“例行公事”的思想误区,摒弃“赶场子慰问”的行动偏差,带着真情自觉“多坐一会儿”,多看“柴米油盐”,多听“家长里短”,详细了解慰问对象的“衣食住行”,认真分析“急难愁盼”,切实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中摸清基层现状。同时,还要放下身段,以走访慰问为契机积极宣讲政策,主动问计于民,认真汲取老党员、老干部、群众的经验智慧,切实以访咨政,助推科学决策。
下定“刀刃向内祛顽疾”的决心,在“举一反三”中推动“标本兼治”。走访慰问的成果不仅在于“办好一件事”,更要推动“解决同类事”,要确保走访慰问成果有效转化、常态长效,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强化系统思谋、统筹施治。针对走访的问题,既要分类梳理、建立台账、立行立改,更要举一反三、建章立制、务求长效,切实让现行性问题、关联性问题、衍生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采纳借鉴,对关心时事、关心发展的老党员、老干部要常态联系、广泛请教,切实凝聚众智、汇集合力,不断推动改进工作。
走访慰问需“至”地有“声”
为充分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日前,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划拨3.84亿元,用于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走访送关怀,慰问暖人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实”字当头,让“心至”“身至”“行至”,做到“句句是真声”“时时听民声”“事事有回声”,确保走访慰问真正“至”地有“声”。
心“至”基层,以心交心让慰问“句句是真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暖人心者,莫贵乎真。”走访慰问是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法宝,“走心”是走访的前提,“走过场”只会让慰问对象寒心。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怀揣一颗赤诚之心走访,主动放下架子,走近慰问对象,将自己融入真实场景中,多用“土话”交流,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设身处地体验慰问对象的生活状况,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过门不入”“打卡拍照”式走访,在“将心比心”中将温暖送到慰问对象心中。要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和情绪价值“提供者”,与慰问对象在屋檐下、热炕上唠家常,聊一些掏心窝子的真心话,少问“为什么”、多说“暖心话”,用“真心”换取“真声”,不仅给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送去物质上的帮助,更送去精神慰藉和思想关怀,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拉近彼此距离,让走访慰问“双向奔赴”。
身“至”基层,俯身侧耳让走访“时时听民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走访慰问既向慰问对象传递党的关怀与温暖,也是深入了解社情民意、摸清基层实际的宝贵机会。广大党员干部要利用好走访慰问的契机,在“问”字上下功夫,不断向老党员、退休干部等前辈请教,问需、问计、问效,摸清党中央和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推进落实情况,获取许多反映基层存在问题的线索,建立“问题台账”和“建议清单”,切实在“窥一斑而知全豹”中摸清基层现状。要跳出“赶场走访”的行动偏差,带着真情坐一坐慰问对象的凳子、看一看慰问对象的冰箱、摸一摸慰问对象的衣被,从“鸡毛蒜皮”“家长里短”中辨明弦外之音,了解慰问对象的“衣食住行”,找到急难愁盼、所思所想,坚持做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摸清一片,真正做到把温暖“带下去”、把问题“带回来”。
行“至”基层,必躬必亲让落实“事事有回声”。走访慰问不是“走秀现场”,不能“逢场作戏”,更不能“一走了之”,必须将最终落脚点放在解决急难愁盼、服务人民群众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系统思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写好走访慰问的“后半篇文章”,将走访慰问摸排的问题分门别类汇编成详尽的报告,在系统分析、综合研判后形成可以执行推进、能够解决问题的政策方针,成立工作组推进政策实施落地,将这项“暖心工程”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落实效果好不好,人民群众说了算,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与态度坚持“回头看”、多杀“回马枪”,大力发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动态掌握走访慰问对象的问题解决进度、满意程度以及相关意见与建议,让走访慰问的温暖更持久,真正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书写好年末走访慰问的“幸福答卷”。
走访慰问要“倾真心”“注真情”“出真招”
近日,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划拨3.84亿元,用于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活动。走访慰问是凝心聚力的桥梁,是传递温暖的媒介,是密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项“暖心举措”。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学习领悟走访慰问的意义,坚持“倾真心”谋划、“注真情”慰问、“出真招”解困,推动走访慰问取得实效、深入人心。
“倾真心”谋划,化“备课力度”为“慰问准度”,做好走访慰问“前言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走访慰问贵在精准、重在用心。各级党组织只有扛起责任、真心谋划、细心部署,才能有效提高走访慰问的“精准度”,确保达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效果。因此各级党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前,要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工作原则,通过查询系统资料、深入基层调查、侧面了解等方式全面摸排慰问人员基本情况,综合研判确定重点慰问名单。同时,根据困难人群各自情况,量体裁衣、因户施策地制定科学合理的“慰问方案”,对于生活困难群体,要切实排忧解难,既要送上必备生活物资又要开展专项帮扶;对于老党员、老干部,要用心沟通交流,传递党的关怀与鼓励,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注真情”慰问,换“真情实意”为“民声民意”,做好走访慰问“正文篇”。“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走访慰问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暖心工程”。党员干部唯有通过真情流露、关怀至微,全身心融入群众生活,才能真正触动群众的心灵深处,让这份温暖深入人心。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走访过程中,要怀揣一颗炽热真心,放下架子、放低姿态,坐在炕头、走进厨房,真正融入群众生活。要掌握“语言艺术”,用“土话方言”拉近距离,多聊群众关心的话题,在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中找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及时整理成“问题台账”,让走访慰问既“沉下去”又“带上来”。同时,要积极把党的扶助政策讲清楚、帮扶措施讲明白,真正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人群的心坎上。
“出真招”解困,变“问题清单”为“幸福账单”,做好走访慰问“后续篇”。走访慰问,最终目的是帮助困难人群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绝不能“一走了之”“走过就放”,必须紧盯问题诉求,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写好后半篇精彩文章。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真招实措把走访慰问带回来的问题诉求切实解决好。针对收集的问题,不论大小、不分轻重,要全部分类梳理、建立台账。对于当场能解决的,要立行立改,对于现场不能解决的,要明确职责分工、解决措施和完成期限。同时,要定期对问题解决情况开展“回头看”,持续用力防止问题反弹,做到问题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真正为困难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推动走访慰问取得实效。
走访慰问要“下”得去更要“上”得来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走访慰问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活动。走访慰问是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中间枢纽,也是了解民意、排解民忧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践行好“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把身子“沉下去”,把成效“带上来”,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走访慰问工作,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困难党员、群众心坎上。
走访慰问要以“俯下身”的姿态“察民情”,用心把“民情民意”打捞上来。走访慰问不只是简单地翻翻推荐表册、看看以往数据,就随意确定慰问名单,而是要扎扎实实地走访摸底才能实现精准慰问。要做足准备,提前了解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等慰问对象的思想动态、困难诉求、经历和贡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谈心谈话内容,制定慰问方案,把温暖送到实处、送进心里。要俯下身子,与慰问对象摆一摆龙门阵、说一说身边事、聊一聊“儿女情长”“家长里短”,做到“送礼”更“送情”、“交流”更“交心”。要将走访慰问当作一种责任、一种情怀、一种品德,而不是“例行公事”,问个好、握个手、拍个照、转个圈便匆匆离去。要从群众身边、从慰问现场将群众的所思所想了解摸排清楚,将群众所忧所虑铭记于心,将群众的所望所盼落实在行。
走访慰问要以“放不下”的牵挂“问民需”,用情把“困难诉求”摸排上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走访慰问对象因身份、家庭状况不尽相同,致使需求各有不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走访慰问时要突出问题导向、因人而异、因户施策,对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要普遍走访慰问。走访慰问,不能止于“慰”,还要在“问”上多下功夫,要有针对性地向那些有着丰厚经验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小学生”的姿态,及时请教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主动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观点看法,探寻解决问题的“良方”。要面对面、心交心、手握手地问出困难需求,用心倾听他们对教育、就医、就业、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心声,切实做到基本情况清、困难需求清、思想动态清,真正达到“慰问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走访慰问要以“扛下事”的担当“解民忧”,用力把“幸福指数”提升上来。“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走访慰问不能走完、问完就无下文,问题若只“问”不“答”、“答”而不“做”、“做”而无“果”,那也失去了走访慰问的最终意义。做好走访慰问的“后半篇文章”必须体现在为民帮办实事上,要从实际出发为群众排忧解难,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要精准梳理、科学分析慰问对象存在的困难诉求,对于可以立刻解决的问题,立刻联系相关部门尽快解决,“不拖沓”“快准狠”。对于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将意见建议带回去,分类别分阶段逐一破解,做好动态跟踪,最终做到全面清零销号,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条条见实效,实现“在走访中调研,在调研中慰问,在慰问中问效”,用真情温暖民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①【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②【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