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城”联动发展情况汇报
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25年2月12日)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扬州经开区“港产城”联动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开区全面落实“水运江苏”扬州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长江运河交汇的水运优势,着力打造“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样板。
(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催生以港聚产“新活力”
始终坚持“产业发展、基础先行”理念,不断提升港口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一是科学布局深水泊位。建成内港池、宝胜海缆件杂货码头等万吨级泊位,推进扬州港务集团6号、7号泊位新建及1-3号泊位改扩建工程,提升二电厂煤码头通过能力,并通过挖潜扩容现有岸线资源,进一步提高六圩作业区综合运输容量。2024年,我区沿江港口货物吞吐量累计3367.7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327.12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6.74万标箱,其中外贸集装箱15.4万标箱。同时,针对施桥镇永顺村现有农户进行了全面摸排,总计891户。下一步,将优先启动沿江路南侧至渡灯口片区总户数389户的整建制征迁。二是改造完善市政设施。接续实施古渡路改造、八里污水处理厂、港区积水整治、500千伏扬江线迁改、西园变等一批项目,有效提升港口片区综合承载能力,为适港产业落户夯实基础。三是持续优化港区环境。近年来,我区累计投资近1亿元,全面提升扬子江南路、春江路等通港道路的沿路景观。同时,整体收回江盈家居和江林木业地块,用于支持省港集团利用地块现状进行整合开发,做大做强港口经济。随着港区基础设施及港口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区相继招引了一批以泰胜、远景、维斯塔斯、闵和粮油等项目为代表的适港产业项目落户。目前,正在与金风科技、中材科技紧密对接,对方拟在扬投资建立叶片及整装基地,预计2月底企业内部可形成具体投资计划,加快打造风电产业集群。
(二)完善南部片区配套,激发产城融合“新动能”
近年来,我区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南扩,南部片区的各项配套日趋完善。一是教育医疗资源向南加力。苏北医院开发区分院落户八里镇,与九龙湖片区的树人学校共同组成了南部片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随着施桥小学、金港幼儿园等项目的建成运营,教育医疗等相关配套将更加完善。二是交通互联效率向南发力。扬子津路西延与345国道的贯通后,南部片区与朴席镇、邗江区等周边地区的通行效率明显提高,后续晶龙大道、临江路等南北主干道的改造提升和龙地路、玉带河路等内部路网的建成通车,对内交通微循环将更为畅通。三是城市开发建设向南聚力。施桥镇、八里镇作为我区南部片区的主要门户,同时作为港口发展的直接腹地,正围绕“一体两翼”规划布局,全面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其中,施桥片区定位为南部城市副中心东翼,先行启动产城融合示范街区建设,综合开展商务办公、基础设施、桥梁闸站等项目建设;八里片区定位南部城市副中心西翼,先行启动商旅融合中心、古运河“一河两岸”文旅项目,为产业发展配套高品质空间。
(三)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建以城促港“新格局”
在推进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市级职能部门紧密沟通,努力做好城市发展反哺港口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在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扬州港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引领下,我区编制了港口片区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把好港口经济发展“方向盘”。二是坚持集约发展。主动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引导港口企业“上天入地”拓展空间,推动招商、征地、供地、建设和监管的全流程有机融合,建立“准入有底线、评审有标准、区域有特色”的产业项目遴选机制,实现项目筛选、资源配置、监管考核全链式闭合管理。三是坚持政策倾斜。近年来,我区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出台了支持港口高质量发展、集装箱运输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优惠政策,惠及全市乃至周边省份符合条件的企业约30家,累计发放各类奖补资金1300余万元。
(四)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打造联动发展“新模式”
以新的《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办法》实施为契机,在综保区与扬州港联动发展上持续发力。一是强化经验推广。围绕《港区联动及自贸试验区改革方案》,复制实施20条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实施货物分类监管改革,完成区内货物保税和非保税状态互转。探索“市(开发区)生产-综保区集货通关-扬州港进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模式,创新“区港联动报关”“一票多柜”通关模式。二是强化配套支撑。一体推动综保区、港区基础设施、监管设施、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协同港口申请并建成投用保税监管场所,完成监管仓东侧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外卡口地磅维修、数字化内卡口建设、消防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监管仓室内维修及加固项目。三是强化贸易互联。在综保区建设30亩专业化堆场,用于区港联动模式下风电装备、钢坯镍铁矿石等大宗贸易商品的保税分拨,为港口大宗货物入区做好硬件保障,并对综保区卡口、场站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解决了“一票多车”大宗货物进出区的难题。2024年,通过该模式累计完成进出口货值超7亿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岸线利用不充分,以二电厂为例,占用港口岸线1.7公里,有效利用仅740米,利用率仅为43.5%。码头泊位大型化不足,以中储粮为例,占用岸线约180米,但实际仅使用了沿卞港河布置的一个千吨级泊位。岸线开放功能不强,已开发岸线中含有大量货主码头,均不对外开放(如二电厂、中储粮等码头),使用频次较低。
二是港口物流辐射效应不足。六圩作业区主要服务于市域和沿江产业日常生产,经营货种主要有砂石、煤炭、钢材及风电设备等,货种单一,中转业务量小、市场占有率低。此外,部分扬州企业因对我区水运相关业务不了解,物流运输往往优先选择公路等传统方式,我区得天独厚的水运区位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三是港口集疏运体系仍需提升。一是衔接主城的纵向通道不完善,贯穿南北的交通道路仅有扬子江路、临江路(渡江路)2条,通道数量不足且效率不高,缺乏南北方向的快速路。二是港口腹地各版块之间的衔接有待提升,经开区南部片区向西受古运河限制,与邗江高新区联系仅有扬子津路、春江路2条道路贯通,通道间距达6公里;向东受京杭运河限制,与广陵区仅有施沙路、春江路2条道路贯通。三是朴席镇对外主要依托345国道、春江路等公路网络,缺少对外衔接的城市道路,镇区内部已建道路也大多存在路况不佳、交安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基础支撑,加大力度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整合岸线资源,提高岸线使用效率。多措并举整合二电厂、污泥发电、中储粮等使用效率较低的岸线资源,加快六圩作业区1-3号泊位等老码头改造和6号、7号等大型泊位新建工程,实现码头泊位集中布置、连片开发,推动岸线开发利用向紧凑型、连续型转变。用好京杭运河下游3.44公里未开发岸线资源,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相关产业项目研究,完善集装箱中转泊位布局,以“水水中转联运”为核心,着力打造江淮区域集装箱枢纽港,更好服务构建江淮区域海江河多式联运枢纽。
(二)完善政策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向港口集聚。一方面,引导区域货源集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市内货物优先采用长江水运运输,逐步实现“扬货扬出”。同时,进一步提高六圩作业区吞吐体量,推动长江上游和宿迁、淮安、徐州等苏北内河流域集装箱货物向扬州港区集聚、中转。另一方面,引导港口合作共赢,围绕“水水中转”枢纽定位,扩展集装箱“水水联运”箱源腹地,以扬州港为中转港,强化与徐州、济宁等内河港口及芜湖、武汉等长江上游港口的对接,同步加强与上海、太仓等港区的长效合作,实现集装箱班轮运输。
(三)完善集疏运网络,支撑港产城融合发展。争取市级层面关心支持,加快推进运河南路南延、扬子津路东延、华扬路跨京杭运河大桥等在手项目实施,适时开展扬子江南路快速化改造可行性研究,逐步提升我区南部片区与外部区域互联互通效率,力争实现城区和港口的快速连接。区级层面将加快完善南部片区次支路网,研究维扬路南延项目可行性,加密港区纵向集疏运通道,并推动邗江河路、金山路、建华路等城市道路延伸贯通,强化港口腹地各版块之间的联系。
(四)加快综保区提质升级,释放区域资源禀赋优势。一是实现资源有效链接。依托扬州港、扬泰国际机场等优势资源,促进“区、港、空”深度融合、联动发展。鼓励企业发展港口外向型经济,将综保区作为其区域性物流集散节点。二是发展适港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港口“T”型交通区位优势和综保区政策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特色产业。目前,正与胺力加农资产品加工出口、积创进口保健饲料加工、弘顺进口咖啡加工项目等多个适港项目方洽谈。三是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发挥我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及综保区1210业务功能优势,打造跨境电商新零售业态,着力发展保税展示、保税租赁、国际供应链物流等服务业态,扩大保税研发、保税检测维修业务范围,建强保税研发、保税维修产业链,并探索开展海洋船舶、工程机械、成套装备等大型特殊设备保税租赁业务。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①【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②【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