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5-07-07 15:41:18 浏览:7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公共空间建设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之一,是群众幸福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到2025年实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优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如何改善社区环境,如何打造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让居民群众走进来、坐下来、还想来?为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基地调研组深入北京、青岛、成都、深圳等地的社区,对这一充满温度的民生实事进行了调研,并就社区公共空间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各地社区空间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居民楼下开辟出开心农场,闲置的转角空间变身睦邻客厅,斑驳的老墙根被改造成故事长廊,沉睡的夹心地孕育出银龄课堂这些充满巧思的社区空间改造,为居民们带来了触手可及的幸福感。《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报告(2024)》显示,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75%。从钢筋森林温情社区,这些看似微小的空间改造,恰恰编织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福祉图景,让快速发展的城市保留住了珍贵的人情味。

一、社区闲置空间如何起来

古建新用,唤醒社区文化基因。谁能想到梵钟余韵化作民乐工坊,诵经殿里上起了手工课!家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社区的居民刘宝贞翻看着手机相册说,在这里茶韵工坊、生活集市、一米菜园、露天音乐会等特色活动不出社区便应有尽有。曾经的玉光寺重帷深锁,长期闲置,隐匿于高楼林立间鲜为人知。如今,三百多年的古寺重获新生,摇身一变成为寺锦·城市会客厅,构建起古今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这种古建筑+”活化模式,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搭建起群众文化共享的新平台,让文物真正在百姓生活里。

玉光寺的转型不仅激活了古建筑本体,更撬动了社区文化生态的深层变革。

回龙观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吴迪介绍,辖区有许多超大型社区,由于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且缺少适合的空间进行社会交往,居民之间彼此疏离,对社区认同感较为缺乏。”“寺锦作为社区公共空间新地标,以点带面,辐射了周边19.3万居民。据调研组了解,20227月以来,这里开展公益文化活动531场,居民对本土文化认知度得到极大提升。

推窗见绿,重构邻里温情纽带。当暮色浸染天际,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西华街道跃进社区,栗子花、八仙花、百合竹等装饰出一条蜿蜒回家路,居民总会不自觉放慢归家脚步。社区党委书记叶飞介绍,从绿墙花卉品种选择到广场休憩长椅设置,每个细节都凝聚着1.4万户居民的智慧。

妈妈快看!我的小番茄变红了!”11岁的洪思彤小心翼翼地摘下今春第一颗果实。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占地百余平方米的童学农场最受居民喜爱。生菜、黄瓜、萝卜等蔬菜在田垄间错落有致,这里不仅是孩子的自然课堂,更是邻里间增进情感的纽带。从各扫门前雪共绘社区景,从封闭阳台到开放花园,这片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绿色空间,讲述着成都老社区焕新的温暖故事。

空间叠用,激活社区服务全时态。撞色设计的外立面、充满活力的彩虹道、时尚的公共空间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鳞次栉比的摩天楼中,色彩斑斓的微棠社区点亮了单调的街头巷尾。

图书馆、自习室、健身房、咖啡馆、食堂等空间,在社区楼里实现了功能叠加,让年轻人在步行范围内满足工作、生活、社交等多方面需求,形成了“5分钟生活圈

目前社区居住着6000多名年轻人,平均年龄仅25.2岁,他们日均使用公共空间超过3小时,满意度高达95%微棠社群运营专员江洁滢介绍。这种集约化设计不仅优化了空间使用效率,更催生了独特的社交生态——居民自发组建了十多个兴趣社团,从桌游到街舞,从创业沙龙到读书会,原本陌生的年轻人在这里建立了深度联结。作为深圳市首个超大型青年综合社区,这种被高效整合的垂直社区模式不仅解决了居住问题,更通过居住+成长的双重价值,为城市青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样本。

数智赋能,打造智慧生活共同体。在山东省青岛市金门路街道天山社区的慧客厅里,65岁的居民王飞掏出手机,对着墙上的老年优待证办理指南二维码轻轻一扫,手机屏幕立刻跳出了动画版办事流程。这比儿子教得明白!

王飞笑着说道。这个被居民亲切称为政务便利店的智慧空间,如今已成为社区最热闹的民生会客厅

过去居民来办事,常常是一头雾水。社区党委书记李良介绍,现在我们将142项高频政务事项全部装上了数字导航,每个事项都有专属二维码,一扫就能获取办理条件、流程和所需材料。调研组了解到,改造后的政务公开体验专区月均服务超600人次,接待量达到改造前的三倍。

慧客厅的记录本上,以前跑断腿,现在动动嘴”“政策说明书比网购还方便等留言格外醒目。在这里,数字化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手段,而是有温度的服务——智能导办机器人、24小时自助服务终端等智慧设施,将公共服务精准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构建起一个智慧生活共同体,让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社区公共空间建设面临的挑战

社区公共空间是与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群众诉求最为强烈、反映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如何拓宽空间利用维度、唤醒沉睡资源、发挥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的作用,让社区公共空间更具包容性、互动性,成为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公共活动空间有限,设计规划供需错配。调研发现,很多老旧小区在建设之初就存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标准低,活动场所数量少、规模小、功能单一等问题。一些公用设施缺失破损,甚至被用来堆放杂物、晾晒衣物、停放非机动车辆等,不仅浪费了空间资源,还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部分社区的公共空间缺乏规划,包容性不强,空间布局与人口密度、年龄结构等社区人群画像缺乏精准匹配,标准化的设计与居民差异化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老人和孩子多年来都是在单元门口空地娱乐,整个小区内除了有限面积的绿植外,没有专门的文化活动区域和任何的配套设施,只有简单的几盏照明灯和几把木凳,很希望社区能提供一个健身休闲场所。家住北京市丰台区鑫兆雅园社区的郭彩萍女士无奈地说。调研组发现,社区虽然空间有限,但还存在一些小微空间、低效空间没有激活,如废弃自行车棚、传统信报箱、过剩健身器械区等,目前利用率低,管理缺失,长期荒置。

居民需求挖掘不足,空间使用价值不高。社区公共空间大都是菜单式供给,有大量公共空间是为了宣传展示,忽视了公共空间应有的属性,忽略了公众亲近公共空间、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社会交往的需求。在规划设计时,缺乏居民参与,陷入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造成只可远观、不可共享的困境。社区原本公共用地紧张,增量空间较小,存量空间如何满足一老一小、中青年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群体的需求,如何兼顾共性与个性化的要求,都成了难点。如老年人青睐社区食堂、棋牌室、书画室、舞蹈室、健康服务等;家长关注儿童活动游戏设施和场所;青年人对社区体育运动健身场地、社区书屋等更为关注,社区公共空间如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做好全龄服务,实现空间功能的转换,成为建设的挑战。

参与建设主体单一,长效运行维护管理难。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设运维成本较高,仅靠上级政府调拨资源和社区居委会管理难以为继。从规划建设层面看,居民和辖区单位很少参与社区公共空间的打造,导致建成的公共空间服务设施建而难用、建而不用。从长效管理层面看,大部分社区只关注一次性的投入建设,缺乏可持续性维护管理。由于缺乏应有的日常维护,加之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公共空间的服务设施坏损报废,长期闲置的公共设施未能得以拆除和调整,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社区公共空间公益属性强,如何在满足公益性的前提下形成公共空间运营的良性循环,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管理,推动居民共同参与,形成政企社合作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多措并举打造高品质社区公共空间

社区公共空间改建应以人为核心,集休息、娱乐、健身、文化等功能为一体,实现服务供给、议事协商、文化培育、价值共创等目标。

整合资源要素,加强空间的复合利用。城市社区形态各式各样,不同规模、地域、类型的社区公共空间都不大,但可及性高,对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如何在有限空间增加层次,拓展功能是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重点内容。社区人口结构多样、利益需求多元、空间资源有限,给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带来很大挑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来自高校、研究院、国企等单位的专家,组成40多个社区规划师团队开展下沉服务,结合各社区现状及实际需求,挖掘社区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我们社区有效利用公共空间。青岛市金门路街道书记郭平向调研组介绍。

近年来,各地相继引入社区规划师制度,如成都市成华区在全国首创三级社区规划师制度,建立起区级规划导师街道规划设计师社区规划众创组三级规划队伍,以社区规划为引领,逐类梳理社区潜力空间,对面积大、易开发的空间资源以及规模小、难利用的闲置空间通过专业力量介入,统筹协调、复合化利用,实现从、从的转变,推动居民活动场域空间改善。

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还需要强化与既有周边公共空间共建共享,党群服务中心去形式化、社区综合服务空间去办公化、废弃闲置空间亲民化改造,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最大化利用社区空间。尤其在存量时代,需要突破传统规划思维,重构空间权利情感的新型关系网络,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赋予公共空间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功能业态符合当地当时居民需求。还需合理设置功能分区,考虑空间的灵活性和可变性,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场景,同一区域或局部可满足不同时段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例如创业沙龙、看书学习、亲子活动等,实现空间功能共享,全龄友好,兼顾功能叠加、美感表达、实用体验和文化营造等,创造一个融洽、舒适、多元、互动的社区环境。

强化居民参与,加强空间利用的整体性。一般来说,居民从实用角度出发使用公共空间,虽有个性化需求,但大部分时候居民会相互适应,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这需要构建居民协商议事的平台与机制。对于公共空间建什么、怎么用、如何管等环节可通过茶话会、议事会、共建活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需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引导居民群策群力,探索居民参与式规划路径。通过社区参与式预算改革,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实现从政府定单群众点单替民作主由民作主、单一决策多元参与转变,推动形成社区共治的长效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共同推进百姓身边高质量社区公共空间建设。如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持续推出了社区共建花园项目,以社区公共绿色空间为载体,让居民深度参与规划、建设再到管理和维护,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方式进行园艺活动提升社区环境。

社区公共空间涉及室内空间、小区广场、周边空间、间隙空间、绿化景观等,这些空间具有连贯性,需要对其进行一体化设计,消除各部分之间的边界感,让它们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良好的整体环境秩序。综合关注空间价值,将各种空间链接成一个多种形式交往的网络,从改善生态、美化景观扩展到丰富的精神文化、公共服务功能,与意义、记忆、体验产生有机的内在联系,彰显社区文明和社区凝聚力的隐性价值。

创新服务载体,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高品质的社区公共空间打造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高效的资源统筹和专业的服务供给,这些都离不开政策支持、社区服务机构、企业单位的共同参与和协同运作。社区党委要牵头,全面摸清社区资源禀赋,挖掘闲置空间等,引入专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等,链接经费、技术、空间、人员等资源,强化治理协同和资源要素联动,激发各个资源要素高度融合,探索社会单位共建、社会资源共筹的建设模式。

此外,还应创新多元投入建设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合理划分社区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投资受益范围,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维,通过专业运营保持空间品质,根据服务成本、合理利润等向居民提供价格普惠的社区服务。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科学选择合理可持续的服务模式。例如,成都市探索出场地资源换服务,引入专业机构开展社区公共空间运营,实施公益载体+企业运作公益+有偿+低偿等运营模式,实现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的提档升级,增加价格低质量高的社区服务供给。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关于 社区 建设 调研 公共 空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