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减负赋能破解“小马拉大车”基层治理难题的调研报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随着近年来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中国乡村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的良好态势。
在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央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中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的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基层政府运作样态是窥见各级政府运行规律的一个小切口。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既是体现国家意志、落实各级政策的重要一环,又是承担乡村产业定位、防范化解风险的“最后一公里”,其意义与压力自然不言而喻。随着经济发达镇财政实力、人口规模和管理幅度的不断增大,传统的乡镇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其发展需求,基层所承担的行政事务逐渐增多,从而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镇村干部交流等方式综合掌握基层减负工作的具体成效,聚焦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力求推动基层治理减负、赋能、增效、提质。
一、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一)工作任务繁重。基层政府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前线,需要承接上级政府的各项政策任务,并将其落实到基层,包括基层党建、信访维稳、防汛救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反邪教、普法宣传、秸秆禁烧、垃圾分类、森林防火、防止溺水、禁毒、防网络诈骗、自然灾害、疾病传播、生产安全、群体性事件、舆情热点以及各种突发性事件等。这些任务涉及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且往往时间紧、任务重。基层政府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导致工作压力巨大。
(二)资源整合困难。基层政府在资源整合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财政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大量的公共服务支出;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缺乏自主权,难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配置。此外,基层政府还需要协调各方利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三)人才队伍短缺。基层政府的人才队伍短缺问题突出,尤其是缺乏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这导致基层政府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缺乏专业支撑,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基层政府的干部队伍也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活力和创新性。由于群众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基层干部很难用单一的框架展开行动。个别群众提出的某些要求可能会超越政府的职责范围或现有能力,基层干部在解决问题时很容易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四)责任超负荷。一方面,基层单位责任泛化严重。部分地区的上级部门上面开个会、下个文件分分钟就可以将责任“下放”基层,自己当起“甩手掌柜”,而基层无力拒绝,只能听之任之。另一方面,基层组织权力配备不足。基层组织处在政权架构的底层,除极少数法律直接授权之外,其权力较小。近年来,基层的目标设定权、人事统筹权、激励分配权等还在不断被上收。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末梢神经,“权小责大”问题长期存在。
二、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形成原因
(一)职权和责任不匹配。基层治理的主体、主体思想、主体需求发生巨大改变,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极具增加,基层治理的工作任务也与日俱增,但是相应的权利资源并未下移,基层人手紧缺、资金紧缺成为常态,镇级以上单位或可以通过借调、临聘等手段解决人手短缺问题,但是乡村社区一级没有工作经费支持人员成本,基层工作人员只能提升工作强度或者发动村组干部、党员志愿者义务劳动,超负荷任务突破了基层组织的资源承载力。上级部门与基层之间存在职责不清、权力不匹配等问题,导致基层治理困难。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上级部门往往将一些工作任务下放到基层,但却没有给予相应的权力和资源支持。同时,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任务时,又受到上级部门的过多干预和制约,缺乏自主决策和创新的空间。
(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一是当前的考核评价机制过于注重量化指标和短期效果,忽视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治理需求,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容易导致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而疲于应付、焦头烂额,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二是驻村制度不够完善。因各村实际情况不同,没有整合成驻村工作队伍,大家都分头干事,未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考核管理机制也有待优化,由于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导致大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打击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三)基层治理能力不足。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难以应对复杂的治理问题。一些基层干部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对政策法规理解不深、掌握不透,在执行政策时容易出现偏差。此外,基层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整合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同时,部分基层干部和居民对网格化管理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参与积极性低。网格化管理的相关机制和标准不够完善,影响执行力度。
三、提升基层治理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深化改革、标本兼治,让“马儿拉好车”。 一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招聘、选拔、培训等方式,吸引和培养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基层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建立基层干部激励机制,鼓励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二是强化村级后备力量,畅通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机关工作的渠道,持续挖掘培育“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锻造坚实的人才支撑,提高基层干部治理水平。优化村内工作人员的薪资考核机制,让村干部经济上有甜头、事业上有奔头、保障上有盼头,激发村两委、工作人员、网格员的干事动力。三是推动力量下沉,把社会力量向基层聚集,明确志愿者、社工等职业的工作范围,调动社会力量,进一步充实基层一线队伍。
(二)均衡减负赋能、因地制宜,让“大马拉大车”。一是规范监督监管。完善监管处置措施,明确对基层的监管事项和标准,压实部门和属地监管职责,创新日常监管、重点监管、网络监管、社会监管等监管方式,及时纠正随意增加村级组织负担的行为,对典型问题通报曝光。二是建立健全村级组织依法履职、协助办理和负面事项“三张清单”动态调整和新增事项审核制度,规范村级组织承担或协助的事项准入和退出具体要求和办理流程,提高村级工作事项准入和退出的严肃性、规范性。三是健全不应由村级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规范证明事项,既要于法有据,又要与民方便。进一步细化明确不符合实际、村级组织没有能力核实的证明事项,并予以取消。针对可以由村(社区)开具的证明事项,规范证明办理,可公开出具证明式样及办理流程,方便群众查询办理。
(三)坚持群众观点、服务导向,让“车马稳致远”。一是深入体察群众需求。了解“需”,从村民最关切和期盼的需求入手,把乡村治理变成为人民谋福利的重要阵地,通过服务设施和服务理念的更新让老百姓获得幸福感。二是切实发动群众力量。夯实“供”,引导村民由“依赖”往“参与”转变,每年通过微网实格积分制评比,丰富奖惩机制,树立先进典型,正向激励,激发村民比学赶超的热情。建立“阳光信箱”,邀请村民广开言路、出谋划策,共话陶坝发展与未来。三是积极转变工作角色。村两委要转变角色,从“包办员”变为“服务员”明确职责定位,创新村干部引领带头作用,营造邻里互帮、村民互助和谐发展组织氛围,形成良性运转。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给基层减负、为基层松绑,是一个需要不断推动的治理话题。减负不等于减担当,而是让基层干部减掉不合理负担后轻装上阵。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并非一日之功,也难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全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更好地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