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用典】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更新时间:2025-07-05 19:57:12 浏览:115

【写材料用典】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例文】于安思危,于治忧乱,蕴含着对安危、治乱、兴衰等辩证关系的深刻洞察。中华民族是具有忧患意识的民族,先贤身上往往有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即朝乾夕惕、忧患系心。《诗经·豳风·鸱鸮》载:“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孔子对此诗高度赞誉:“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认为作此诗者深谙治国理政之道,饱含危机意识。(中国纪检监察报《于安思危 于治忧乱》)

    【典故】出自代魏源《默觚·学篇七》,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不疾痛,不知无病之福;故君子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释义】意思是,在安定的时候应思虑危难,在稳定的时候要担忧动乱。

    【赏析】古人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纵观人类文明史,“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是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两千多年来,从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反映的都是深怀忧患意识的古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这种忧患与担当又进一步引发人们自觉地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预判,体现为一种前瞻性思维,最终落实为未雨绸缪的抉择与行动。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时,有人建议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进行适当修改,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致认为,这句歌词没有过时,还是留下这句话,继续保持警惕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与困难、风险、挑战相伴。无论境遇多么艰难,我们党总能百折不挠、绝处逢生、毅然奋起,这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勇于担当。事实证明,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用法】主要适用于动员部署类、工作报告类讲话,侧重强调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稿首发平台:www.gongwentang.com(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材料 用典 于安思危 于治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