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的思考与探索

更新时间:2025-07-07 09:54:47 浏览:84

 

 

20xx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韧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前瞻性国家战略被提了出来。20xx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基层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韧性城市的构建必然要求基层社区亦具有韧性。从这一层面讲,韧性社区建设是打造韧性城市的题中之义。

韧性治理是针对危机的一种全周期管理,覆盖危机的每一个发展周期,即危机发生时的响应、抗逆能力,危机持续中的恢复能力,危机后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对于基层社区来说,当危机或风险发生时,韧性治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社区的稳定有序,提高社区的抗逆力、恢复力和自治力。本文以韧性治理为视角,以xx市部分基层社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其韧性治理水平进行调研评估的基础上,总结治理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提升xx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xx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现状

结合基层治理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从物理韧性、组织韧性、制度韧性、技术韧性、心理韧性和文化韧性六个维度来考察xx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现状。

一是物理韧性。选取物资储备、应急设施配备、能源供应、基础设施运行、资金支持等情况作为评价指标,对xx市基层社区物理韧性进行评估。在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群众进行的访谈中,绝大多数人认为,近几年xx市加快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步伐,基层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电气暖等完全能够满足生活需求。部分社区在疫情结束后专门配备了应急设施、物资。这些举措为提升基层社区物理韧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组织韧性。社区组织韧性主要体现在党委、政府、社区、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或危机发生时,所具备的适应力、行动力、协调力和恢复力。通过走访有关社区了解到,政府部门在推动社区韧性治理过程一直起主导作用,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等是应对社区治理问题的主力军。工会、妇联、志愿者组织、律师事务所、心理协会等社会组织或群体则在社会政策支持框架下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专业服务,作用显著。某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在疫情防控期间,除了街道、社区党委之外,一些社会组织在人力、物力资源调配供给方面提供了帮助。总体上看,xx市基层社区已经形成党委引领下的多方共治格局,为提升社区应急能力搭建了组织网络。

三是制度韧性。制度韧性是社区在长期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政策制度在常态和非常态治理中的起效程度。调研发现,不论是老社区还是新社区,不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建章立制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的规章制度中,以社区内部考核奖惩机制、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规范性文件居多,针对应急事件的应急预案有些社区有,有些社区没有。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受访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针对危机事件设立相关的规章制度非常必要,且有些社区还组织群众进行灾害应急演练,说明xx市在社区制度韧性上有一定的优势。

四是技术韧性。近年来,xx市全力打造数字产业链,致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在xx市全方位、全领域推广。在天马行市民云平台上开设数字社区模块,一些社区已完成了公开测试。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可见在xx市新兴技术与社区治理在不断融合,基层社区技术韧性效果已凸显出来。

五是心理韧性。社区心理韧性着重表现为社区成员在面对威胁或其他困境时是否具有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调研中了解到,部分社区针对社区居民巨大的心理健康需求,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释放压力。一些社区则专门就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在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们的努力下,居民们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窥一斑而见全豹,xx市基层社区心理韧性逐步增强,为社区维系内部团结、抵抗风险提供了心理支撑。

六是文化韧性。社区文化韧性是指社区在长时间治理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意识的影响力,文化韧性越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越强,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社区内部更能团结一致,形成治理合力。xx市很多社区对文化活动非常重视,有特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居民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今年很多社区开展的周末影院等活动深受群众喜爱。通过这些活动,凝聚了人心,增强了社区文化活力。各社区根据自身实际修订社区居民公约,宣传社区共同价值观,增强了文化韧性。

二、xx市基层社区韧性治理面临的问题

(一)物理韧性:社区基础设施和物资储备的硬实力仍需建强

一是硬件设施保障力度需要强化。目前,xx市基层社区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是与韧性治理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调研过程中,当问到您认为社区内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居民需求?时,社区居民王先生反映: 目前,小区里的基础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需求。但是有些时候也会遇到水压不够、家里无故停水的情况。还有今年,经常修路,道路交通方面一段时间存在拥堵的情况。二是应急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不足。物理韧性建设要求社区要储备必要的应急设施与应急物资。当问及您认为当前您所在社区应急设施设备、物资和避难场所是否齐全?时,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谈到,社区内必备的应急设备都有,但是物资可能没那么充裕,避难场所社区附近有专门的公共空间,社区内没有规划避难空间。一些社区对于应急设施的理解就是类似灭火器等的基础性消防器材和救援工具,有些社区是为了应付检查才配备了相应的应急设施,必要的公共医疗设施相对缺乏。防灾避难的场所和设施不完备,无法为防灾救灾提供空间支撑条件。

(二)组织韧性:多元治理力量亟须增强,合作共治程度仍需加深

一方面,部分社区治理主体数量和能力欠缺,难以满足风险防控的人员需求,导致社区组织难以实现高韧性;另一方面,现实治理工作中,各类治理主体承担着不同的职责,治理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呈碎片化,有时存在主体间权责划分不清楚、互相补位不足、各行其是的现象。例如,调研中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谈到,目前将社区组织、志愿者团队、驻区单位、社区居民等治理主体组织整合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协调起来程序繁杂。一些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致使社区韧性治理相关措施难以施行。

(三)制度韧性:社区应急预案制订定缺位,落实存在偏差

一是社区应急预案制订定落实不到位。当受访者被问到您知道本社区应急预案方面的规章制度吗?时,多数居民表示未听说过。这表明基层社区在应急预案的制订定和落实上存在偏差,有的社区尚未制订定应急预案,一些社区在日常治理中不注重应急预案的宣传普及,导致群众不了解,无法体现应急预案的实际价值。二是社区应急预案落实中不注重全过程管理。应急管理分为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反思三个阶段,实践中存在重事中应对,忽视事前、事后环节的问题。调研发现有针对性进行预案演练的社区不多,应急预案沦为摆设。在事后反思阶段,多数社区一般会进行总结,但由于日常行政性事务繁杂,反思学习深度不够。

(四)技术韧性:信息化技术手段不多,实效性有待提高

xx市数字社区建设虽已迈出坚实步伐,但社区治理在技术韧性上仍然存在短板。目前居民群众的信息反馈渠道以政府热线、社区微信群、QQ为主。少数社区虽然开辟了数字社区平台,但是居民使用率并不乐观。从走访的实际情况看,部分群众对于信息技术的安全风险存在担忧,还是习惯于面对面反映问题,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群存在数字鸿沟,不愿接触、学习信息技术,导致信息渠道的实际效用不能充分发挥。除此之外,技术手段存在的漏洞直接影响社区危机事件和风险应对的效果。

(五)心理韧性:社区共同体意识构建艰难

心理韧性是增强社区韧性治理内生动力的重中之重。目前部分基层社区仍存在心理韧性不强的问题。当问及您所在的社区是否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您是否积极参加?时,一些社区工作者表示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频次不高。有的社区居民认为这方面活动没有实际意义,不愿意参与。当问到您所在的社区是否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和专业人才?时,多数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拥有专业性心理服务平台的不多,专业心理咨询师也较为短缺。

(六)文化韧性:居民凝聚意识不强,社区文化挖掘程度低

文化韧性是韧性社区建设的软实力。调研显示,一些社区虽然在想方设法搞文化活动,但挖掘不够,没有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居民参与度不是很高。有些居民反映,当前社区搞的文化活动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体验感不强。一些居民对于本社区文化建设理念不了解,软实力作用发挥不到位,导致群众之间联结松散、社区文化韧性不足。

三、提升基层社区韧性治理能力的对策

(一)以增强物理韧性为着力点,夯实风险应对基础

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尤其是应急设施建设。首先,在现有布局基础上,整合各社区的公共空间,比如公园、学校等,就近建设新型应急避难所,并配备相应数量的应急救援工具,特别要注重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可及性。其次,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城市基础设施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统筹推进基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的要求。社区工作人员要落实管理制度要求,对各个小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定期排查清理。二是加强社区应急物资的储备供应。建议各社区在平时要加强与辖区大超市、大卖场等物资流通企业的沟通联系,与其签署应急物资供应合同,做好突发事件来临时的精准对接,保障物资供应渠道畅通。此外,建议各基层社区设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安排专人定期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危机风险来袭时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以强化组织韧性为支撑点,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一是推动实现社区多元共治。多元共治是社区应对风险挑战的制胜法宝,建议各社区加强与各类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团体之间的联系合作,广泛招纳志愿者及义工。通过赋权增强各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社会组织等实现对社区治理的深度嵌入。创新协作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在风险防范中加强分工协作,让各类参与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实现共赢。二是组建专业的社区应急管理组织。建议整合社区工作人员、小区物业人员、基层党员、志(五)以打造心理韧性为切入点,强化应急内生动力一是强化基层社区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对xx市愿者等队伍,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工作队、应急救援队等,并加强针对性培训,特别提倡组建由不同行业社区居民自主创建的应急自治组织,以便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组织韧性。

(三)以增进制度韧性为关键点,优化基层治理体系

一是完善基层社区应急管理预案。建议尽快完善社区应急管理预案,预案的修订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征求应急管理、民政等部门及高校有关专家的意见,对应急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提高社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多措并举创新社区应急管理预案宣传,通过两微一端一抖等平台,及时组织社区居民学习讨论,让更多的居民知悉;社区应不定期依据应急预案进行实战演练,在检验社区应急管理预案有效性的同时,增强居民的参与度和防范化解危机的能力。二是健全基层社区应急管理制度。秉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应急管理要贯穿灾前、灾中、灾后全过程。在危机来临前要做好风险研判工作,清楚识别可能造成危害的灾害风险并妥善应对,把风险扼杀在源头。在应对危机过程中,要加强应急工作标准化和流程化,保证有关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灾后恢复期,要适时进行复盘总结,查找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切实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四)以提升技术韧性为立足点,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一是全力构建数字社区。信息化是推动社区韧性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建议xx市加强数字社区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社区治理各环节,尤其是在应急治理领域,突出信息收集、公众意见征集等环节,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精准化。二是针对特殊人群打造专门的社区应急防控信息系统。建议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组建专业团队打造社区应急防控信息系统,就平台的运行机制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智慧服务水平,特别要注意应急救助响应平台的构建,将社区内的弱势群体信息录入系统,给他们安装紧急救助服务系统,以便遇有情况及时开展救援。

基层社区心理咨询服务平台进行全面摸底,对现有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对尚未设立的尽快建设专业平台。二是吸纳专业心理学方面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议xx市整合全市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人力资源,将这些人才进行合理分配,形成心理疏导合力。通过面对面咨询和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沙龙活动等形式开展心理服务,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社区治理中的集体效能感。

(六)以巩固文化韧性为契合点,塑造社区集体意识

一是塑造社区共同的文化价值。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礼堂等场所,发掘社区文化资源优势,经常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增强社区居民间、社区工作者与群众间的沟通互动,在互动交往中构建和谐的新型邻里关系,提升社区共同体意识,助推社区韧性治理与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社区历史馆,通过深入挖掘本社区历史的文化价值,引导居民了解社区的文化底蕴,打造社区文化金字招牌,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二是强化社区居民危机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运用广播、数字滚屏、海报等手段多渠道宣传应急知识。举办应急措施科普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对消防、传染病防治等进行科普,增强居民危机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关于 基层 治理 全市 社区 韧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