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基层干部篇文稿汇编(4篇)

更新时间:2025-07-05 21:20:04 浏览:93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公布。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十三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广大基层干部当认真研读文件内容,深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紧握“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宜居宜业”之笔,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锦绣图”。

于“粮食安全”处起笔,饱蘸“底线思维”之墨,绘就“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饶图景。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之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就是要把底线守住。广大基层干部当肩负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一方面,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当好耕地保护“宣传员”,要勤走村口巷尾,常探田间地头,把耕地保护政策给群众讲清讲透,让耕地保护意识融入“寻常百姓家”,而对于那些耕地“非农化”、农田“非粮化”等破坏粮食生产力的现象,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极力整改,做到发现即纠、不留余地,切实将“长牙齿”的硬举措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好种出好苗,好种产量高,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芯片”,要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群众手握优质种,享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

于“产业振兴”处运笔,饱蘸“因地制宜”之墨,绘就“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兴旺图景。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基石,是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各展其长,走适合自己的振兴道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乡村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广大基层干部要跳出传统“一亩三分地”的固化思维,通过调研市场需求,踏勘脚下热土,深挖人文资源,全面梳理本土“特色清单”,进一步找准产业突破口,擦亮“特”字招牌。另一方面,壮大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不能“单兵作战”,而需“抱团取暖”,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农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式种植、劳务输出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形成聚集效应、品牌效应,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破圈出道”。

于“宜居宜业”处收笔,饱蘸“生态文明”之墨,绘就“绿遍山原白满川”的绿美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碧水蓝天、青山映目的生态田园,一头是农民生活,另一头是国家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是乡村振兴的“生态答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底色。广大基层干部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民群众反映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入手,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要注重“房前屋后”,紧盯“田边道旁”,在改厕质量、污水处理、垃圾减量、村容村貌等方面狠下功夫,做到乡间小道、楼宇门前处处有绿意,花香满枝头,让农村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养老等“生态+”发展模式,实现“借绿生金”,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乡村生态新格局。

 


 

@基层干部 执好“三支笔”绘就乡村振兴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指导方向和具体措施。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领头雁”,当执好“三支笔”,在基层山海绘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图。

执“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担当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富足图。产业兴则百业兴,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促进农民致富增收的关键抓手。广大基层干部要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以“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的务实作风开展调查研究,敢于啃“硬骨头”、扛重担子、接“烫手山芋”。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创新思路方法,依托本土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色,用“新思想”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要探索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村电商等多元化路径,让“土特产”变身“金招牌”,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真正打造出彰显地域特色的“新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执“为民服务、初心如磐”的情怀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在肩上、放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广大基层干部要经常性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走访活动,既问千家“共需”也问一家“个需”,既问当前“急需”也问今后“长需”,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在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既当群众的“贴心人”,也做群众的“好学生”,在田间地头听民声、在农家院落问民计、在群众口中学方法。要真正融入群众,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水、同谋一方发展,充分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农民,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执“久久为功、善作善成”的韧劲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山水图。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的有机统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景致,正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广大基层干部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心态,克服“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思想,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要沉下身子、扎根基层,依托田园风光、优秀文化等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要立足地方实际,创新“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让乡村振兴的画卷既有“颜值”更有“价值”。

 

基层年轻干部从“水土不服”到“得心应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年轻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新生力量,承载着推动乡村振兴、改善民生、促进基层发展的重任。但部分年轻干部因初入基层,容易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广大年轻干部要用好基层“大熔炉”,有魄力谋事、有创新成事、有底气干事,努力成长为基层一线的“多面手”。

“学”字为先,亮“真知灼见”显魄力。基层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基,是各项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然而,一些年轻干部由于难以适应基层的工作节奏,缺乏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往往难以真正融入基层、服务基层、扎根基层。要强化思想引领,树立并践行正确政绩观,将用心服务群众视为立身之本、处事之基和为政之要,要真正放下架子、扛起责任。广大年轻干部要做到“身入”基层、“心到”基层,既要细致入微地关怀民众的每一件小事,又要宏观把握国家的整体发展,要在人民群众“家长里短”中摸清实情、问出需求,在人民群众“愁眉苦脸”中捕捉忧虑、化解困扰,在人民群众“愤愤不平”中查找不公、维护正义;要真正把将群众的“生活难题”转化为自己的“奋斗动力”、把群众的“困难挑战”视为自己的“攻关课题”、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自己的“履职清单”,让群众的声音和需求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回应。

“实”字贯穿,凭“真抓实干”促创新。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如同一幅细腻的工笔画,每一个细节都需精心雕琢,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或书本知识,而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每一项政策、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惠及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层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机遇是“窗口期”,创新是“破局器”,实干是“压舱石”,要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战场上,仰望星空把握方向、脚踏实地破解难题。广大年轻干部要以敏锐洞察力“抓住机遇”,读懂时代命题,捕捉发展红利;要以战略思维“乘势而上”,借力外部势能,放大本土优势;要以改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路径依赖,重构治理规则;要以实干作风“苦干实干”,坚持问题导向,确保落地见效。

“严”字当头,动“真刀真枪”筑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处于成长萌芽期的年轻干部,初出茅庐、涉世未深,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要以严格的标准、严谨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要求自己,确保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偏航、不迷路。广大年轻干部要严把“思想关”,筑牢信仰之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要严管“行为关”,锤炼过硬作风,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接受来自组织、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不触碰红线、不逾越底线,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严控“成长关”,注重实践锻炼,增进对国情、民情的理解,积累宝贵经验,永葆年轻干部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本色。

 


 

在基层之路上从“水土不服”到“扎根成长”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农村既是充满希望的沃土,也是充满挑战的战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问题。从“水土不服”到“扎根成长”,青年干部需要主动适应基层环境,在思想淬炼中坚定信念,在实践淬炼中锤炼本领,在服务淬炼中践行初心,最终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强堡垒、固精神”,在思想淬炼中坚定信念,让梦想扎根。每一位奔赴基层的青年干部,皆怀揣梦想、满怀志气与朝气,渴望在青春赛道上全力奔跑,为乡村振兴奉献青春力量。然而,青年干部大多从家门踏进校门再到机关门,书本知识丰富,实际知识匮乏,缺乏基层锻炼和群众工作能力。因此,要真正将身心沉下去,把心放到基层。要多读理论文章,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要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唯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真正视基层为“家”,找准自身定位,端正自身态度,把矛盾、困难当成试金石,专心致志,千方百计,在基层实践中成就完整人生。

“壮筋骨、增才干”,在实践淬炼中锤炼本领,让能力扎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棵树苗唯有经历风吹雨打的磨砺,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一名干部也唯有经受困难、定力和意志的考验,才能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合格干部。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应主动投身实践,甘当“热锅上的蚂蚁”,在“磕磕绊绊”中积累经验,在“惶恐不安”中锤炼心志,在磨难中砥砺成长。青年干部要敢于接受身心的挑战,咬紧牙关、迎难而上,直面困难和问题,在“热锅”上摸爬滚打,经历心理上的辗转反侧甚至痛苦煎熬。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应对困难、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免疫力,真正在基层实践中壮筋骨、长才干。

“聚民心、夯根基”,在服务淬炼中践行初心,让信任扎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青年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根本方法。心中有人民,脚下有泥土。青年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在基层服务的千锤百炼中践行初心。要主动学习农村的风俗习惯,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增进与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在与群众沟通时,要学会用方言、土话、家常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党的政策和关怀,拉近干群关系。要积极参与农村的文化活动,如节庆仪式、民俗表演等,在与村民的互动中建立情感纽带,增强信任和理解。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从而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基层是青年干部成长的沃土,也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筑牢干事创业的根基,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公文范文文库网站【公文堂】:www.gongwentang.com

请各位用户务必收藏好以上两个网站,收藏好网址,终身可访问或下载全站公文范文

客服微信:gongwentangkf

微信公众号:【公文堂】

>>查看完整内容<<
标签: 乡村 振兴 干部 汇编 基层 文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270191867@qq.com

推荐服务

  • AI公文写作神器

    最专业的AI公文写作平台,专属公文写作模型

  • 体制内交流学习群

    入群定期分享精品原创资料、一起共同成长

客服电话

15202926937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QQ交流1群:27019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