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循环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挑战及保障路径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牢牢地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是我国实现稳定发展的头等大事。从2004至今,我国已经连续17年将粮食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先后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我国粮食生产已连续16年保持增产丰收,国民口粮安全有绝对保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食物需求结构优化升级,对食物更强调质量和品种。由于我国耕地、水资源不足的刚性限制,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自足的前提下,短期或中长期不能满足我国所有粮食品种的需求,必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国内外粮食供给现状
(一)国内粮食供给现状
1.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
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粮食的总产量几乎一直趋于递增状态。从1978年的xxxxx.x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xxxxx.x万吨,期间有部分年份出现粮食总产量波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我国加入WTO,一方面刺激我国对外进口粮食,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市场经济逐渐放活,不仅工业基地逐渐占据了农业耕地,农户也有机会外出务工,降低了种地的积极性。但是到2004年之后,我国取消粮食税,以工促农,以工业反哺农业,提高了农户种地的积极性,整体上提高了粮食产量。从1978—2019年我国的水稻、小麦的产量居于平稳,水稻从1978年的xxxxx.x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xxxxx.x万吨,期间2017年是当前水稻最高产量年,为xxxxx.xx万吨,年增长率为x.x%。小麦从1978年的xxxx.x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xxxxx.x万吨,期间2019年为最高产量年,年增长率为x.x%。在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的增量最大,从1978年xxxx.x万吨增长到2019年xxxxx.x万吨,年增长率为xx.x%,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肉类食物占比逐渐提高,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粮,需求量也相应提高。
我国粮食的单产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2527.3公斤/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5621.2公斤/公顷,年增长率为x.x%。其中水稻的单产量一直最高,从1978年的3978.1公斤/公顷增长到7026.6公斤/公顷,小麦、玉米的单产也逐渐上升,小麦从1844.9公斤/公顷上升到5416.6公斤/公顷,玉米从2802.7公斤/公顷上升到6104.3公斤/公顷。
2.粮食数量绝对安全,主要粮食自给率高
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自给率是评判国家粮食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为472.4公斤/人,占有量最高年份2015年为481.8公斤/人,从2008年开始,我国人平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03公斤/人,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线400公斤/人,所以从数量上,我国粮食是绝对安全的。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农作物的自给率均在xx%以上,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xx%以上的自给率,但是我国粮食总体的自给率水平却不断地降低,从最高年份2002年的xxx.x%降低到最低年份2017年的xx.x%,原因是粮食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我国的豆类和薯类自给率低,拉低了整体的粮食自给率,特别是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升高,2019年我国进口大豆xxxx万吨,约占粮食进口总量的xx%,但是大豆作为油料作物,一般用来榨油或者作为饲料粮,不影响我国口粮、谷物安全。
(二)国际粮食供给现状
1.全球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玉米产量增长幅度最大
自2001—2018年,全球粮食总产量总体上持续增加,从2001年的xxxxxx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xxxxxx万吨,其中2002年、2006年、2008年、2012年及2018年有小幅度的产量降低,但是不影响总体增长趋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都有持续增长,其中玉米的增长幅度最大,2001年,玉米、水稻、小麦几乎同等产量,2018年全球玉米产量xxxxxx.x万吨,水稻xxxxx.x万吨、大豆为xxxxx.x万吨。
2.全球农产品出口国稳定集中,我国对全球农产品供给持续增加
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农产品出口国家中,美国、荷兰、巴西及德国农产品出口稳居前四位,特别是美国农产品出口额几乎相当于排名第2位及第3位国家农产品出口的总额,全球农产品提供国长期高度集中。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从2001—2012年平均为xxx.xx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xxx.xx亿美元,全球农产品出口排名从2001—2012的平均排名6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5位,说明我国农产品对全球供给持续增长,并与全球农产品联系日益紧密。3.我国农产品进口排名升至全球第一,进口需求巨大
我国农产品进口从2001—2012年平均排名第x名升至2013年第x名,之后我国一直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自2001—2013年,我国粮食进口金额出现翻倍式增长,从2001—2012年平均进口额xxx.xx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xxxx.xx亿美元。
2013—2016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金额略微下降,但是进口金额仍为世界第一,进口需求巨大。在全球农产品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美国、德国、荷兰稳居前4位,中国、美国、德国、荷兰既是全球农产品进口大国,也是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全球农产品联系日趋紧密。
二、国内粮食供给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农业资源不能满足升级农产品需求
目前中国利用全球总量x%的耕地、x%的水资源,生产了占全球总量xx%的粮食,解决占世界xx%的人口吃饭问题。为了将饭碗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里,我国必须优先保证水稻、小麦、玉米等谷物的生产。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xx%。我国耕地资源总体等级为9.96,为中等级别,并且优等耕地面积占比不到x%,需要休耕、轮作等措施来保证我国耕地资源的持续生产力。但是随着居民对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升级,油糖蛋奶的需求逐渐增多,国内的油糖农产品将供不应求。如果扩大种植油菜籽、大豆、甘蔗、甜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那么将威胁粮食作物自给自足的保证。
(二)粮食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对农产品持续稳定供给造成压力
我国居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我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在未来近10年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粮食消费总量与结构变动主要受到经济增速、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化、居民收入增长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情况如下:
一是我国人口基数会继续增加。2020年是中国人口总量的新高峰时期,总数突破xx亿人,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在xx亿人口的基数下,人口增长率持续大于3.3‰,我国人口总量将会持续增加,那么对粮食的需求也会增加。
二是我国居民的营养需求仍在继续增长。根据2014年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35年)》和研究编制《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1—2035年)》工作的会议精神,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日本、韩国都是发达国家,且与我国的食物消费结构相似,目前两国每日人均摄入2900~3000千卡,因此我国营养消费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还有差距。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增强,食物消费会继续增长。2013—2019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都持续增长,在农产品物价水平稳定的条件下,我国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三是城镇化的发展促进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导致粮食总需求增长。我国城镇人口持续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粮食的消费明显减少,2001年、2018年农村居民对粮食需求分别为238.6斤/人、148.5斤/人,但是对肉蛋奶等高蛋白农产品食物需求增加。将城镇与农村居民对比来看,城镇居民对粮食需求进一步减少,但是对肉蛋奶等高端食物需求持续增加,导致低端粮食作物总消耗增长。
(三)种植粮食成本不断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减少,种地效益低
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谷物作物的总成本逐年升高,从2008年的526.42元/亩上升至2018年的1093.77元/亩,其中物质与服务费增幅近xx%,人工费和土地租赁费翻了1翻,甚至2翻。近十年来,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购价出现“梯形”分布,2008—2015年,粮食收购价逐年上涨,但是自2015年之后,粮食的收购价趋于平稳,然而种地的人工费、土地租赁费的成本确是逐年增加,从2016年开始,我国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的净利润为负值。我国农户主要收入来源从经营性收入转移为工资性收入。自2002年至今,我国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占比持续降低,从2002年占比xx.xx%降低到2018年xx.xx%,特别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农户的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迅速提高,经营性收入断崖式下降。农户经营性收入占比减少,势必会降低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基于我国是大国小农的国情,将会从整体上影响我国粮食的产量。
三、国际粮食供给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粮食的供给情况来看,在保证我国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足的条件下,我国必须利用国际市场来实现粮食安全,故而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置于全球视角下。但是当前国际农业产能合作仍面临多方面挑战,主要来自来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我国农产品进口国高度集中,对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的战略布局,仍然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另一方面来自国际复杂的政治局势及突发事件。
(一)我国粮食进出口国集中,依存性高
我国粮食进口都存在高度集中的现象,并且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主要粮食中,美国一国占三种。我国大米主要进口国为泰国和越南,尽管2001年以来,我国进口泰国农产品的占比有下降的趋势,但是泰国、越南两国大米进口占比近十年持续高于xx%。我国的小麦主要进口美国、澳大利亚及加拿大,三国进口小麦总量几乎占我国进口小麦总量的xxx%,虽然期间三国占比出现较大的波动,但是三国进口总量几乎不变。2013年之前我国玉米主要进口美国、缅甸,两国玉米进口占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xx%以上,2013年之后我国主要进口来源国为美国、乌克兰,并且2015年之后,我国进口乌克兰玉米占比xx%以上,2019年我国进口乌克兰玉米占比xx%。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占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量的xx%以上,也是我国唯一没有进口配额的农产品。我国大豆主要进口国为美国、阿根廷、巴西,三国进口占比几乎为xxx%。我国大豆净进口最高总量为2017年的xxxx.x万吨,从2009—2018年,总体上,我国大豆进口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对外国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
(二)我国全球农业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
相比于其他产业,我国境外农业直接投资、贸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如2019年,我国对外投资贸易总额为xx万亿美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x.x亿美元,农业对外投资占比约为x.x%。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企业对外发展起步晚,缺乏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大型农业企业转型升级起步晚。当前我国农业主要以小农户经营为主,但是要推动国际农业合作,必须是拥有较多农业资源的大型企业,如: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等。在我国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之前,相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大型农业企业偏向于计划经济,直到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各大型农业企业、农场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自营企业。由于企业、农场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因素差异较大,部分企业综合资源较少、实力较弱,为了增强竞争力,才被迫探索对我国边界国家农业投资合作。
2.农业企业缺乏专业性人才。我国大型农业企业的农业资源主要来自农场,而根据对黑龙江友谊农场、红旗农场、沙河农产等地区调研,发现大多数农场的工作人员结构是“农三代”,即是祖辈、父辈、子辈三代都在农场工作,有较高学历的下一代,都想进入大城市工作,不愿意回农场就业,而剩下部分年轻人进入农场工作,文化水平却相对较低。
3.农业企业走出去的舆论压力大。相比于其他资源,耕地资源一直是敏感问题,经常与领土问题挂钩,一方面耕地资源具有不可再生,大型农业企业种植时间长、面积大,容易破坏当地生态,造成我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居民的冲突。另一方面,相比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制度规划、人员技术、合作基础相对落后,并且全球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经常与外国企业造成竞争关系,竞争对手经常制造舆论,给我国农业企业施加压力。
(三)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继前苏联解体,美国结束了美苏军事竞赛,之后随着美国恐怖主义盛行、中东问题爆发,美国没有过分地遏制我国的发展,甚至出现美国不得不与我国国际上合作的情况,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美国认为中国已经威胁自己全球霸主地位,为了保护本国特殊利益,要遏制中国的发展,2018年3月23日正式向我国发起贸易战。贸易战首先征加我国钢铁和铝产品关税,中国立即作出反制。2018年6月15日我国发布第一批公告对美国xxx亿美元商品加征xx%的关税,共涉及xxx项农产品,主要包括大豆、谷物、棉花、坚果、水产品、肉类、水果、乳制品、威士忌酒和烟草等,2018年7月6日起开始实施征税;第二批是对美征税清单商品涉及xxx项农产品,主要包括生皮、植物油、蔬菜、咖啡、可可制品等,涵盖绝大多数第一批未征税的农产品。我国的被迫反制致使美国大豆、棉花、高粱和猪肉的产量将分别下降x.x%、x.x%、x.x%和x.x%。
美国是中国大豆、玉米、小麦的主要进口国。根据2017年和2018年中国对美国粮食、农产品进口对比得出,相比2017年,我国进口美国粮食降幅都近xx%,其中小麦的降幅最大,下降比例为xx.x%。相比其他粮食,我国进口美国大豆的数量降低最多,从2017年的xxxx.x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xxxx.x万吨,下降额为xxxx.x万吨,下降比例为xx.x%,从我国进口大豆国占比xx.x%下降至xx.x%,在中国进口大豆的前6国中,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不仅美国减少了对中国大豆的出口,加拿大、乌拉圭、阿根廷都相应减少了对我国大豆的出口,只有巴西、俄罗斯两国大幅提高对大豆的出口,但是总体上我国的大豆进口量相对于2017年减少了xxx万吨。
(四)病毒疫情广泛传播,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不足
自2020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截至2020年9月12日,全球现有确诊人数为xxx万人,累计确诊xxxx万人,美国作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第二大国,现为全球现有确诊人数、累计确诊人数、累计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巴西作为我国农产品进口第一大国,是全球确诊人数、累计确诊人数、累计死亡人数排名第三的国家。为了抑制历史上传播速度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新冠疫情传播,不少国家都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多国采取“封城”“封国”的办法,并且阻碍了国际航运、陆运及海运。农产品作为体量大、价值低、不易保存等特性产品,国际贸易主要依靠海运。当海上经济萧条,国家进出口管控严格,将降低国际农产品贸易需求和流通效率,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全球农产品价值链中断。如果全球疫情继续大蔓延,我国粮食进口将受到冲击。
由于疫情初期主要在我国大流行,考虑到春节期间消费延迟,到今年3月,我国农产品进口比重环比下降x.x%,但是环比贸易金额却增长xx.x%,说明疫情期间我国进口粮食量减少,但是价格却大幅提高。到今年4月份,我国农产品贸易重量环比增长xx.x%,贸易金额增长xx.x%,说明我国进口农产品量增长了,但是价格降低了。原因在于疫情盛行期间,我国需要农产品供给,但是贸易国都采取控制措施,限制农产品出口数量,抬高农产品出口价格,当我国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之后,由于贸易国农产品囤积需要对外出口,增加了出口量,同时又降低农产品价格,因此通过全球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反映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不足。
四、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路径
当前在国内,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升,主要粮食自给率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已经达到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在国际粮食供需方面,全球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金额、排名持续增长,农产品进口排名升至全球第一,基本保证我国农产品需求。但是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诸多问题,在国内方面,我国粮食需求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但是农业资源不能满足农产品升级需求,并且种植粮食成本不断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减少,种地效益低。在国际方面,我国粮食进出口国单一,对外农业资源利用布局仍处在初级阶段,同时国际政治格局不稳,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且当前病毒疫情广泛传播,全球粮食供应链韧性不足。为了持续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保一保”“稳一稳”“省一省”“拓一拓”发展路径。
(一)“保一保”:保住国内粮食产能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首要保证我国自己的饭碗装着自己的粮食,不能因缺粮受制于人。影响粮食的产量直接因素为:种植面积、单产和结构,因此必须保证耕地资源绝对安全,充分发挥技术要素,保障政策稳定及人力资本要素充足。
1.保证耕地资源绝对安全
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证耕地资源绝对安全。第一保证耕地资源总量不动摇,耕地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城市扩张、农村宅基地侵占等都将我国耕地资源吞噬,如果不保护耕地要素安全,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严峻,因此要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耕地资源的总量不减。第二,要保证口粮、谷物的播种面积不能减。我国南方吃大米,北方吃小麦,保证口粮的播种面积,就稳住了中国人的饭碗,同时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饲料粮,猪、鸡、鸭等畜禽类养殖的重要食物来源,保证玉米的播种面积,就稳住了中国人饭碗的肉类质量。第三,保证耕地后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不能松。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2019年我国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用地的占比为:xx.x%、x.x%、xx.x%、xx.x%、x.x%,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园地、林地、牧草地为我国的空气质量安全,牲畜养殖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不加以保护及合理利用,将会导致土质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最终也会吞噬我国耕地资源的安全。
2.保证提高单产
在耕地资源不可再生的条件下,保证我国粮食的总量,粮食单产一直发挥主要作用。第一,要保证我国粮食单产,我国的种子技术必须先进,要积极投入种子研发,研究高产量、抗伏倒、抗干旱的粮食种子。以水稻为例,在袁隆平院士研究出杂交水稻之后,我国的水稻生产从600~800公斤/亩提高到1200~1400公斤/亩,从根本上提高了我国粮食的产能。第二,要保证我国装备技术先进及普及。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成熟时间长、收割时期短、种植面积广的特性,以水稻、小麦生产为例,如果收割过早,谷粒不饱满容易减产,收割过晚谷粒容易在地里发芽,导致粮食丧失养分。面对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除黑龙江、河南、山东等农业大省机械化水平较高外,xx、湖北、广西等省区以人工与机械联合收割,不仅降低了粮食的单产,还增加了农户的生产负担。第三,要保证我国农业数字化稳步推进。随着全球信息技术变革,农业种植也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江苏省已经试验、推广农业数字化种植技术,例如我国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农业投资集团等企业,已经先试先行。但是数字农业具有高成本、高效益的特点,当前只能局限于有实力、有资源的大农业企业或者农场,却是未来我国粮食单产提高路径的重要方向。
3.保证农业政策稳定
要保证粮食种植结构稳定,必须保证农户种植粮食的利益不受损。第一,要保证粮食的收购价格稳定。粮食价格收购太高,容易“谷贵伤民”,粮食收购价格太低,容易“谷贱伤农”,只有粮食收购价稳定,才能有助于农户调整粮食种植预期,维护农户的利益。第二,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农业种植具有自然与人相结合的特性,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维护乡间排水沟渠,拓宽农村田埂道路等措施,能够降低农户种植粮食的难度,也增加了农业抗风险的能力。第三,要农业补贴政策不能减。根据2019年《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显示,从2015年开始我国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三种农作物的净利润为负值,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户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由经营性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为了维护农户的利益,提高农户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要保证粮食补贴力度不能减。
4.保证人力资本要素
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要保证种植粮食的经营主体。第一,要压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粮食安全不仅是“三农”问题,更是国家安全问题、政治问题,提高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把粮食安全提升到更高的政治高度。各省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助农、惠农的政策,压实粮食安全红线。第二,要发挥经营性主体优势,保证经营性主体市场竞争力。我国东北三省地处东北平原,耕地辽阔,一般以农场为主要经营,资本实力强、机械设备齐全、管理技术成熟,要将东北农业大省作为粮食生产试点的先锋区。湖北、xx、广西等地处丘陵、半山地地区,耕地资源少,农户外出务工比例高,但是逐步成立农业合作社,将分散、小面积的耕地流转集中,由村委会代管或者农户自主经营,发挥资源规模优势。第三,要培养大量职业化农民,保证种粮技术的推广。当前我国“60后种不了地,70后不想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在农村耕地资源不减少的条件下,农户的平均耕地资源逐渐增多,当农村务工收入与城市务工收入相当时,农村将会留住农民,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年轻精壮劳动力回乡创业,所以要培育大量的职业化农民,让农民成为一种让人羡慕的职业,拥有城市相当收入的“绿领”。
(二)“稳一稳”:稳住现有国际农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签订稳定国家协定和农业合作长期合约
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利用国际资源,来满足我国大豆、植物油、棉花等非口粮农产品进口,腾出我国农业资源满足中国人口粮、谷物的需求。109-123第一,国际农业合作是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必须基于政治关系友好前提下的共赢发展。要保证我国农产品,特别是大豆、棕油、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需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大国签订稳定的合作协议,如巴西、俄罗斯、越南等。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鼓励我国农业企业与东道国农业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贸易、投资合作协议,不仅能稳定我国农产品进口渠道,保证国际农产品向我国的输入,还能提高两国农业企业抵抗不确定性的风险,达到合作共赢。
2.提供稳定自由国际农业合作环境
要保证国际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提供农业企业稳定的服务政策。第一,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为企业保驾护航,提供系统、高效的管理审批制度,减少政府的“长臂管制”,放宽农业企业对外贸易、投资限制,稳定对国际合作农业企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资金扶持,包括融资、借贷及税收方面,都应为企业减轻负担。第二,要稳定推进国际农业合作公开透明机制。要实现全球农业合作的公平透明,必须约束进出口贸易投资等不公平行为,反对少数国家、企业利用全球重大突发事件,以农产品或者粮食炒作获取暴利,积极维护WTO多边谈判全球治理机制,实现全球农产品贸易投资自由化。
(三)“省一省”:节省当前的粮食资源
1.提高科学粮食收获及储备知识普及率
在保证粮食的稳定供给前提下,节省粮食的损耗和浪费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粮食浪费相当严重,当前我国x%~xx%的粮食都被浪费,其中浪费最严重为农户粮食储存环节,每年损失粮食约xxxx万吨,相当于xxx.x万亩良田粮食产量。要做到节省粮食必须提高节省粮食的知识普及率。第一,向农户宣传粮食收割、晒干、运输、储藏环节的节粮知识普及,减少因农户盲目操作导致粮食浪费的现象。第二,要降低政府收购、储备环节损耗,要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地方储备应以成品粮油为主,集中力量确保区域市场稳定。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要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的整体合力,减少粮食储备的损耗。
2.加大节粮高效农业机械设备投入
粮食的收获主要有联合式收获和分段式收获,其中联合式是指利用机械收割、脱粒、烘干一体化操作,主要损耗来源是指粮食的抛洒、机械收割时的碾压。分段式收获是指人工分段农作,包括收割、晾晒、脱粒等。相比分段式收获,联合收获的粮食损耗低、效率高,但是需要较大的机械设备前期投入,需要政府给予扶持补贴。
3.提倡全民节粮爱粮行动
我国餐桌上粮食的浪费严重。以我国大学生为例,在校生人均每餐的食物浪费量为67.55克,浪费率为xx.xx%,全国在校生平均每人每年食物浪费量在36.11~37.15千克,如果以在大学生浪费标准计算全国总浪费量约为x.xx亿吨,而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约为x.x亿吨,相当于我国x.xx%粮食在餐桌上浪费,因此,必须制止餐桌上的浪费。第一,要加大节粮爱粮宣传力度,提倡节粮光荣、浪费可耻的爱粮教育,形成全民节粮爱粮的社会风气。第二,完善节粮管理制度。采用小盛饭菜容器,提倡多次少量;限制铺张浪费自媒体视频的发布,避免给居民带来错误的引导;奖励节粮爱粮先进个人和集体,起到带头宣传作用。
(四)“拓一拓”:开拓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及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发言权
1.开拓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渠道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高度互补,我国优势农产品为茶叶、蔬菜及水产品,进口产品为植物油、大豆、棉花,“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或地区中,俄罗斯、巴基斯坦、乌克兰、东盟国家等具有充裕的耕地资源生产大豆、棕油,那么我国应当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挖掘双边贸易潜力,强化农产品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拓展贸易品种,提高贸易效率,扩大贸易规模,充分发挥双方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2.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投资市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人力资本、耕地资本占据比较优势。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成本中,人力资本成本、耕地资本成本迅速上涨,导致我国种植的效益低,但是越南、俄罗斯、巴基斯坦等沿线国家相比我国,人力资本成本约为我国的1/3,耕地资源却是我国的9~25倍。其次我国与沿线国家有良好政治外交及基础设施优势。如我国与俄罗斯政治交往为历史最好时期,由于农业合作要利用东道国耕地的特殊性,具有政治敏锐性,必须要有良好的政治基础,同时,从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为了带动沿线国家发展起来,我国积极投入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等,粮食、农产品具有重量大、低附加值、不易储藏的特性,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将投资合作之后的农产品运回我国或者其他国家销售。
3.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需求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员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但沿线国家农业技术水平大多较为落后,对先进农业技术存在迫切的需求。中国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和竞争优势,具备资金、技术和人才,因此,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空间广阔。我国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通过签订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援助与合作,将中国农业的发展经验和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帮助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问题,还能够扩大其农产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给,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开拓我国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发言权
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制定,争取更大的国际市场话语权,除了立足于国内的现实条件和既有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通过“筑高墙”“强筋骨”等多种方式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之外,作为农产品贸易大国,未来中国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农业标准的制定,以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生物质能源、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谈判与协作,争取更大的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话语权。一方面,今后中国国内政策的制定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与国际规则接轨;另一方面,中国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及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争取更大的农业生产国内支持的政策空间。同时,基于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的现实趋势,我国在贸易领域关注的重点也需由反对贸易保护和国内支持措施、增加市场准入等角度,拓展到促进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反对粮食禁运和粮食出口限制、建立地区和国家间协作机制等议题,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的贸易制度环境。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稿首发平台:www.gongwentang.com(公文堂)